(10分).已知某純堿試樣中含有雜質(zhì)氯化鈉,為測定試樣中純堿的質(zhì)量分數(shù),可用下圖裝置進行實驗。

主要步驟如下,請?zhí)羁眨?br />①按圖組裝儀器,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②將a g試樣放入錐形瓶中,加適量蒸餾水溶解,得到試樣溶液;③稱量盛有堿石灰的U形管的質(zhì)量為b g;④從分液漏斗中滴入6mol/L的稀硫酸,直到不再產(chǎn)生氣體為止,⑤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一定量的空氣;⑥再次稱量盛有堿石灰的U形管的質(zhì)量為c g;⑦重復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形管的質(zhì)量基本不變,測得質(zhì)量為d g。
回答下列問題:(堿石灰是一種干燥劑,不能干燥酸性氣體)
(1)裝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                   
(2)如果將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換成同濃度的鹽酸,測試的結(jié)果將       (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3)步驟⑤的目的是               
(4)步驟⑦的目的是               
(5)該試樣中純堿的質(zhì)量分數(shù)的計算式為            
(10分,每空2分)
(1)防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進入U型管
(2)偏高
(3) 把反應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導入U型管中      
(4)判斷反應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是否全部被排出,并被U型管中堿石灰吸收
(5) 106(d-b)/44a×100%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6分)如圖裝置可以用來制取某些氣體。

(1)該裝置可以制備乙炔氣體,圓底燒瓶中盛放的物質(zhì)是        (填化學式)。
(2)還能用該裝置制備和收集的氣體有(答出任意一種即可)        
(3)若用來制備乙烯氣體,需要對裝置進行改進,將分液漏斗改成溫度計,溫度計的水銀球放置的位置是         ,改進時還需要的玻璃儀器是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0分)實驗室欲用NaOH固體配制1.0mol/L的NaOH溶液240mL:
(1)配制溶液時,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①稱量②計算③溶解④搖勻⑤轉(zhuǎn)移⑥洗滌⑦定容⑧冷卻
其正確的操作順序為                   。本實驗必須用到的儀器有天平、藥匙、玻璃棒、燒杯                             。
(2)某同學欲稱量NaOH的質(zhì)量,他先用托盤天平稱量燒杯的質(zhì)量,天平平衡后的狀態(tài)如圖.燒杯的實際質(zhì)量為        g,要完成本實驗該同學應稱出       g NaOH。

(3)在配制過程中,其他操作都是正確的,下列操作會引起誤差偏高的是__________。
①沒有洗滌燒杯和玻璃棒 
②轉(zhuǎn)移溶液時不慎有少量灑到容量瓶外面
③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餾水 
④定容時俯視刻度線 
⑤未冷卻到室溫就將溶液轉(zhuǎn)移到容量瓶并定容
⑥定容后塞上瓶塞搖勻,靜置后,液面低于刻度線,再加水至刻度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要用到溫度計的是(    )
A.乙酸乙酯的制備B.對8%的乙醇水溶液進行蒸餾
C.對粗苯甲酸進行重結(jié)晶D.銅片與濃硫酸加熱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4分)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用如下三套實驗裝置及化學藥品(其中堿石灰為固體氫氧化鈉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氣。請你參與探究,并回答下列問題:

(1)三位同學制取氨氣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位同學都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氨氣,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同學用上述裝置制取氨氣時,其中有一位同學沒有收集到氨(如果他們的實驗操作都正確),你認為沒有收集到氨氣的同學是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收集不到氨氣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4)檢驗氨氣是否收集滿的方法是(簡述操作方法、現(xiàn)象和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位同學都認為他們的實驗裝置也可用于加熱碳酸氫銨固體制取純凈的氨氣,你判斷能夠達到實驗目的的是_________(填“甲”、“乙”或“丙”),該裝置中的NH4HCO3固體能否用NH4Cl固體代替制備NH3?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4分)制取氨氣并完成噴泉實驗(圖中夾持裝置均已略去)
⑴寫出實驗室制取氨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⑵收集氨氣應使用         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氣可選用        做干燥劑。
⑶收集氨氣時,驗滿的方法是                                。
⑷用下圖裝置進行噴泉實驗,上部燒瓶已裝滿干燥氨氣,引發(fā)水上噴的操是                                            ,該實驗的原理是                                。

⑸假設燒瓶充滿標況下的氨氣,噴泉實驗后溶液充滿整個燒瓶,所得溶液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下圖裝置可用于
A.加熱NaHCO3制CO2
B.加熱NaCl固體與濃硫酸反應制HCl
C.用高錳酸鉀加熱制取O2
D.用Cu與稀硝酸反應制N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加碘食鹽中加入的碘酸鉀是一種白色結(jié)晶粉末,常溫下很穩(wěn)定,加熱至560℃開始分解。在酸性條件下碘酸鉀是一種較強的氧化劑,可與碘化物、亞硫酸鹽等還原性物質(zhì)反應。
【問題1】工業(yè)生產(chǎn)碘酸鉀的流程如下: 

(1)已知步驟①反應器發(fā)生的反應中,生成的兩種還原產(chǎn)物所得電子數(shù)相同。請寫出反應器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參照下表碘酸鉀的溶解度,操作③得到碘酸鉀晶體,你建議的方法是      。
溫度/℃
20
40
60
80
KIO3g/100g水
8.08
12.6
18.3
24.8
【問題2】已知: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I2+2S2O32=2I+S4O62。
(1)檢驗加碘食鹽中的碘元素,學生甲利用碘酸鉀與碘化鉀在酸性條件下發(fā)生反應。用四氯化碳檢驗碘單質(zhì)時,看到的明顯現(xiàn)象有                        
(2)測定加碘食鹽中碘的含量,學生乙設計的實驗步驟如下:
a.準確稱取w g食鹽,加適量蒸餾水使其完全溶解;
b.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過量KI溶液,使KIO3與KI反應完全;
c.以淀粉為指示劑,逐滴加入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2.0×103mol/L的Na2S2O3溶液10.0mL
恰好反應完全。則加碘食鹽樣品中的碘元素含量是             mg/kg(以含w的代數(shù)式表示)。
(3)學生丙又對純凈的NaCl(不含KIO3)進行了下列實驗:
操作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取1g純凈的NaCl,加3mL水配成溶液。
溶液無變化
滴入5滴淀粉溶液和1mL 0.1mol/L KI溶液,振蕩。
溶液無變化
然后再滴入1滴1mol/L的H2SO4,振蕩。
溶液變藍色
①請推測實驗中產(chǎn)生藍色現(xiàn)象的可能原因,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②根據(jù)學生丙的實驗結(jié)果,請對學生乙的實驗結(jié)果作出簡要評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3分)化工生產(chǎn)必須遵循科學原理。請根據(jù)下列工藝生產(chǎn)流程回答問題。
(1)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以海帶為原料獲得少量碘,其過程如下圖所示:

則:操作①的名稱是         ,操作③使用的試劑(寫化學式)         。操作②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2)海水的綜合利用可以制備金屬鈉和鎂,其流程如下圖所示:

①上述流程中生成Mg(OH)2沉淀的離子方程式為                。Mg(OH)2沉淀和鹽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②實驗室里將粗鹽制成精鹽的過程中,在溶解、過濾、蒸發(fā)三個步驟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別說明這三種情況下使用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時:____________;過濾時:____________;蒸發(fā)時:______________。
③工業(yè)上把電解飽和食鹽水稱為“氯堿工業(yè)”。請你完成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化學方程式( )NaCl+( )H2 ( )NaOH+H2↑+(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