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閱讀下列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據(jù)報道,我國近年來高溫天數(shù)(氣溫超過35℃的天數(shù))位居前列的城市是:福州、杭州、重慶、長沙、武漢、?、南昌、廣州、西安、南寧。我國“新十大火爐”由此誕生。

(1)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是________。

(2)“新十大火爐”大部分位于我國的________地區(qū),該地區(qū)夏季時,太陽直射________半球,因________(氣候因素)低,太陽高度角大,得到的太陽光熱多。

(3)上述“火爐”城市,從空間分布看,位于長江干流沿岸的有________個,位于珠江入?诘氖________,位于A________(山脈)—淮河以北的是________。從城市性質(zhì)看,屬于直轄市的是________,屬于湖北省的省會城市是________,有“中國絲都”之稱的城市是________。

(4)重慶地處我國的________盆地和長江河谷地帶,閉塞的地形也是造成重慶氣候濕熱的重要原因。

(5)上述城市人口密集,經(jīng)濟發(fā)達,對“火爐”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這體現(xiàn)了________(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答案】南北普遍高溫 南方 緯度 2 廣州 秦嶺 西安 重慶 武漢 杭州 四川 人為因素

【解析】

整體該題以讀材料和中國部分圖為切入點,考查的是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我國“新十大火爐”的名稱、分布,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1)根據(jù)所學的知識可知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南北普遍高溫。

(2)讀圖可知,“新十大火爐”大部分位于我國的南方地區(qū),該地區(qū)夏季時,太陽直射北半球,因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得到的太陽光熱多。

(3)讀圖可知,上述“火爐”城市,從空間分布看,位于長江干流沿岸的有重慶、武漢2個,位于珠江入?诘氖菑V州,位于A秦嶺—淮河以北的是西安。從城市性質(zhì)看,屬于直轄市的是重慶,屬于湖北省的省會城市是武漢,有“中國絲都”之稱的城市是杭州。

(4)讀圖可知,重慶地處我國的四川地和長江河谷地帶,閉塞的地形也是造成重慶氣候濕熱的重要原因。

(5)上述城市人口密集,經(jīng)濟發(fā)達,對“火爐”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這體現(xiàn)了人為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讀圖,回答問題。

(1)北半球氣溫分布的規(guī)律是 。

(2)A處氣溫數(shù)值可能為 (“大于0℃”或者“小于0℃”),其影響因素是 。

(3)某地氣候資料圖最可能為圖示①②③④中的 處,該氣候區(qū)植物葉片小且表面有“蠟質(zhì)層”,其作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11月份以來,我們明顯感覺白天時間比夏季時間要短,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轉(zhuǎn)
B.地球磁場的變化
C.地球的自轉(zhuǎn)
D.全球氣候變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回答問題。

(1)山脈A是__,其南側(cè)的地形區(qū)是__。

(2)山脈B是__,它位于我國第__級階梯的分界線上,屬于__走向的山脈。

(3)C是__山脈,其最高峰是__。

(4)山脈B、C之間的地形區(qū)是__,該區(qū)域是我國夏季氣溫最__(高、低)的地區(qū)。

(5)山脈D東側(cè)的地形區(qū)是__

(6)我國地勢的總體特征是___,其對我國河流、氣候、交通、經(jīng)濟等有哪些影響?請選一方面說明: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南方舊式民居的屋頂坡度較大,這樣建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 )

A.便于接受更多陽光 B.便于空氣流通

C.便于更快散熱 D.便于雨水下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綜合經(jīng)濟實力最強的區(qū)域是

A. 長江三角洲 B. 珠江三角洲 C. 環(huán)渤海地區(qū) D. 成渝經(jīng)濟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世界降水分布規(guī)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赤道附近降水少,兩極地區(qū)降水多

B.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少,西岸降水多

C.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D.中緯度沿海地區(qū)降水少,內(nèi)陸地區(qū)降水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等高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坡陡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B.坡緩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C.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D.等高線表現(xiàn)不出地形的變化情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