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實驗室有飽和的食鹽水和蒸餾水各一杯,請你用兩種簡單的辦法加以區(qū)別.
(1)
 

(2)
 
考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專題:溶液、濁液與溶解度
分析:關于物質的鑒別,就是根據題目已知條件和要求,把幾種未知的物質區(qū)別開來的一種操作.初中化學常用的鑒別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之分,還有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綜合運用的鑒別.現分析幾種常用的鑒別方法.
解答:解:(1)蒸發(fā):分別用蒸發(fā)皿取待測溶液,放在鐵架臺用酒精燈進行加熱,看是否有結晶析出,有晶體析出是食鹽水,無晶體析出的是蒸餾水;
(2)再加入少量食鹽,看能否再溶解的;能溶解的為蒸餾水,不能溶解的是飽和的食鹽水.
故答案為:(1)分別用蒸發(fā)皿取待測溶液,放在鐵架臺用酒精燈進行加熱,看是否有結晶析出,有晶體析出是食鹽水,無晶體析出的是蒸餾水;(2)再加入少量食鹽,看能否再溶解的;能溶解的為蒸餾水,不能溶解的是飽和的食鹽水.
點評:根據物質的特點,分析滿足條件的鑒別方法.本題開放度較大,學生任意選兩種認為簡單的操作,便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
A、
 青花瓷瓶
B、
 塑料水杯
C、
純棉毛巾
D、
  不銹鋼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明礬凈化水的作用是( 。
A、使硬水軟化
B、除去水中的異味
C、除去水中的懸浮物
D、消毒殺菌和凈化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09年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環(huán)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們將在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會議,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這是一次被譽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請問:
(1)近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徑是
 
;
(2)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經濟”理念的是(填序號)
 

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產業(yè);
②大力發(fā)展火力發(fā)電;
③研制和開發(fā)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
④優(yōu)化建筑設計,增強室內自然采光,減少照明用電.
(3)請你另舉一例在日常生活中符合“節(jié)能減排”的做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在小燒杯A中裝入30mL蒸餾水,再滴入3滴酚酞溶液,在小燒杯B中裝入30mL濃氨水,用一大燒杯把A、B兩個燒杯罩在一起.過一段時間燒杯A中溶液變紅色,該實驗說明分子具有的性質是
 
.小強同學對A燒杯中酚酞溶液變紅色的原因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是什么物質使A燒杯中酚酞溶液變紅色?
【提出猜想】猜想1:B燒杯中揮發(fā)出的蒸餾水使酚酞溶液變紅.
猜想2:B燒杯中濃氨水揮發(fā)出氨氣使酚酞溶液變紅.
猜想3:B燒杯中濃氨水揮發(fā)出的氨氣與A燒杯中水反應的生成物使
酚酞溶液變紅.
【實驗探究】限選試劑:酚酞試液、氨氣、濃氨水、蒸餾水.
(1)通過上述實驗你認為猜想
 
肯定不成立,原因是
 

(2)
步驟
 
實驗操作
 
預期現象與結論
 
 
1
取一張濾紙,用酚酞試液濕潤,待涼干后制成條狀酚酞試紙.
 
 
 
2
 
 
取酚酞試紙置于盛有
 
的帶塞試管中.
試紙不變色,猜想
 

不成立
 
3
 

 


 
猜想3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一定的溫度下,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是否還能溶解其它的溶質呢?請你完成一個簡單的探究過程,好嗎?
提出假設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結論
取一杯飽和食鹽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汽油能洗去衣服的油污,這是由于汽油能
 
油污,形成
 
.家中餐具上的油污一般用
 
來清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同學對蠟燭(主要成分是石蠟)及其燃燒進行了探究,請你填寫下列空白:
(1)取一支蠟燭,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入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
結論:石蠟的密度比水的
 

(2)點燃蠟燭,觀察到蠟燭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層,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蠟燭的火焰中,約3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與火焰的
 
處接觸最先碳化變黑.
結論:蠟燭火焰的
 
溫度最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五個圓表示A(碳酸鈉溶液)、B(稀硫酸)、C(氧化鐵)、D(稀鹽  酸)、E(氫氧化鋇溶液)五種物質,用兩圓相切表示兩種物質可以發(fā)生反應,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將C、D、E三種物質的名稱或化學式填入三個圓中;
(2)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學方程式為
 
;
(3)A與B反應的實驗現象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