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在反應3X+4Y=2Z中,已知X的相對分子質量是32,Z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02,則Y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A.27 B.70 C.108 D.1 72

A

解析試題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與化學方程式的含義可知Y的相對分子質量為為(2×102-3×32)÷4=27,故答案選擇A
考點:質量守恒定律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近幾年嬰幼兒奶粉受污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其中有一主要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導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嬰幼兒產生腎結石病癥。已知三聚氰胺化學式為C3N6H6,請計算: 
(1)三聚氰胺的相對分子質量是多少?各元素的質量比是多少?其含氮的質量分數(shù)為多少?(保留一位小數(shù),下同)
(2)經檢測某合格奶粉蛋白質含量為18%,蛋白質中含氮量平均為16%。若黑心廠家在此品牌奶粉1袋(400 g)中加了1 g三聚氰胺,相當于增加了多少 g蛋白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H7N9型禽流感是一種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兩地率先發(fā)現(xiàn),已經造成多人死亡,帕拉米韋是一種新型的抗流感病毒藥物,屬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對抑制H7N9禽流感有一定的效果,其化學式為:C15H28N4O4(其相對分子質量為328),回答以下問題:
(1)帕拉米韋是由         種元素組成。
(2)帕拉米韋中H、N兩種元素的質量比為:         。
(3)帕拉米韋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7分)今年我國“世界環(huán)境日”的主題是“向污染宣戰(zhàn)”。某化工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氫氧化鉀和碳酸鉀,F(xiàn)取50g廢水樣品于錐形瓶中,逐漸加入20%的稀硫酸,到恰好完全反應時,共滴加稀硫酸98g,同時收集到2.2g二氧化碳。求廢水樣品中氫氧化鉀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2分)某鋼鐵廠用1000噸含氧化鐵80%的赤鐵礦石煉鐵,求煉得的生鐵中含鐵多少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相同質量的下列物質①Zn②ZnO③Zn(OH)2④ZnCO3,分別跟質量分數(shù)都相同且適量的稀鹽酸充分反應,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關系正確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新型材料納米級Fe粉具有廣泛的用途,它比普通Fe粉更易與氧氣反應,其制備工藝流程如下圖所示:

請回答下列問題:
(1)納米級Fe粉在氧氣中能自發(fā)燃燒生成黑色固體,此黑色固體的化學式為         。
(2)請補充完成上述制備工藝的化學方程式:H2 +FeCl2  Fe+        。
(3)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最后制得的納米級Fe粉樣品中混有少量的FeCl2雜質。
①為除去樣品中的雜質,在無氧環(huán)境下,先加    溶解,然后再         、洗滌、烘干.
②取樣品20g,加入足量的鹽酸,生成氫氣0.7g。請計算該樣品中單質Fe的質量分數(shù)。
(請寫出計算過程)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7分)菱鎂礦的主要成分是MgCO3,為了分析某菱鎂礦中鎂元素的含量,某學習小組進行了實驗研究。取10g菱鎂礦,逐漸加入未知濃度的H2SO4溶液,生成的氣體全部用NaOH溶液吸收,NaOH溶液增加的質量記錄如下表:

加入H2S04溶液的質量/g
    50
    100
    150
    200
NaOH溶液增加的質量/g
    2.2
    4.4
    4.4
    4.4
   說明:菱鎂礦中的雜質不溶于水,不與酸發(fā)生反應。.
(1)10g菱鎂礦與H2SO4溶液完全反應,生成CO2的質量為            。
(2)計算該菱鎂礦中鎂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3)該實驗研究中所用H2SO4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是            。
(4)為避免溶液排放對環(huán)境的影響,某同學對上述反應后溶液進行了過濾,并在濾液中加入了l.71%的Ba(OH)2溶液。請你畫出加入Ba(OH)2溶液的質量與產生沉淀的質量的關系圖。(在答題卡的坐標中作圖,并標出曲線折點的坐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過程與圖象描述相符合的一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