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有下列幾種物質:a.鹽酸  b.硫酸  c.熟石灰  d.食鹽.請選擇合適的標號(a~d)填空(不得重復)
(1)用來清除鐵銹的物質b; 
(2)常用降低土壤酸性的是c;
(3)在日常生活中用做調味劑的是d;
(4)少量存于胃液中幫助消化的是a.

分析 可以根據(jù)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來確定具體物質的用途.物理性質有硬度、密度等,化學性質有堿性、酸性、可燃性等.

解答 解:
(1)稀硫酸具有酸性,和鐵銹的主要成分氧化鐵反應,可以除去鐵銹,故填:b;
(2)氫氧化鈣具有堿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填:c;
(3)食鹽可以用于調味品,故填:d;
(4)少量存于胃液中幫助消化的是鹽酸,故填:a.
答案:(1)b;(2)c; (3)d;  (4)a.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常見的物質的用途,完成此題,可以依據(jù)已有的物質的性質進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鐵、鈷、鎳是化學性質相似的三種元素,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圖所示.據(jù)此判斷下列說法中錯誤( 。
A.鎳元素的符號為Ni
B.鈷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58.93g
C.各元素都屬于金屬元素
D.從左到右各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現(xiàn)有H2、CO、CO2和少量水蒸氣的混合氣體,為證明上述四種氣體的存在,某同學用下列裝置設計了一組實驗.下面為該實驗的程序,請將最佳的裝置編號填入方框內(nèi)(裝置可重復選用):


(1)$\stackrel{混合氣體}{→}$①→②→③→D(無現(xiàn)象)→C→④→⑤→⑥→F
(2)a儀器的名稱:酒精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請你和小明一起就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過程中遇到的有關問題進行探究.
(一)選擇藥品:小明對三組藥品進行了研究,實驗記錄如下:
組別藥  品實驗現(xiàn)象
塊狀石灰石和稀鹽酸產(chǎn)生氣泡速率適中
塊狀石灰石和稀硫酸產(chǎn)生氣泡速率緩慢并逐漸停止
粉末狀石灰石和稀鹽酸產(chǎn)生氣泡速率很快
對照實驗①和②,目的是探究不同的酸對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產(chǎn)生影響;
對照實驗①和③,目的是探究石灰石形狀對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產(chǎn)生影響;
小明選擇第①組藥品來制取二氧化碳,該組藥品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O2↑+H2O+CaCl2;
不選擇第②組藥品的原因是反應后生成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在石灰石表面,使反應速度減慢并停止.
(二)選擇裝置:
(1)寫出圖中帶標號儀器的名稱:①酒精燈、②長頸漏斗.
(2)小明選擇氣體發(fā)生和收集的裝置為BC(請在A~E中選擇);若用該發(fā)生裝置制取氧氣,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
(3)若從圖2中選、螅ㄌ钚蛱枺┤〈鶥中的單孔塞,就能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4)小明又設計了圖3中“人”字管裝置進行二氧化碳的制備和性質實驗.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后,“人”字管右端可以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變渾濁.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被石蕊溶液浸濕的紙質小花變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H2O═H2CO3
(三)對實驗后溶液中溶質的探究
小明選擇上述第①組石灰石7g與50g稀鹽酸反應來制取二氧化碳實驗后,對在錐形瓶中反應后留下的廢渣廢液產(chǎn)生了興趣.他通過如圖4下列操作實驗過程:
(1)操作M的名稱是過濾.

(2)小明猜想黑色固體A可能是碳單質,你認為小明應如何通過實驗證明:將黑色固體點燃,如果能燃燒,則證明是碳.
(3)小明認為無色溶液C中溶質只有氯化鈣.老師說他的這一判斷不合理.理由是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都不能使無色酚酞變色,鹽酸有剩余時,滴加無色酚酞也不變色.
(4)若上述石灰石與稀鹽酸恰好反應(雜質不溶于水也不和鹽酸反應),且反應后錐形瓶中物質總質量減少2.2g.則反應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10.5%.(請寫出計算過程,答案保留小數(shù)點后一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小剛、小軍、小紅對一久置的NaOH白色粉末的成分進行探究并測定其成分的含量.
(一)成分的確定
三位同學都作出以下的猜想:
①可能是NaOH; ②可能是Na2CO3; ③可能是NaOH與Na2CO3的混合物.
(1)做出②③猜想的依據(jù)是CO2+2NaOH═Na2CO3+H2O(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2)為了驗證①②③猜想,他們分別做了下面的實驗.
小剛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試管中,再滴加稀HCl,有氣泡產(chǎn)生,由此可推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肯定猜想①(填序號)是錯誤的.
小軍又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溶液變?yōu)榧t色.由此小軍結合小剛的實驗,認為猜想③是正確的.小紅卻認為小軍的所得結論不確切,因為Na2CO3顯堿性也會使酚酞試液變紅.
(3)為探究白色粉末是否含有NaOH,小紅設計了如圖1所示實驗方案:

①沉淀B的化學式為CaCO3
②在操作1中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攪拌;在操作2中,除要用到鐵架臺(帶鐵圈)、燒杯、濾紙、玻璃棒外,還需補充的玻璃儀器是漏斗.
③小剛認為小紅的這個方案也有問題,理由是Na2CO3與Ca(OH)2反應后也有NaOH生成. 但只要稍加改進,就可以證明粉末中還含有NaOH,則小剛改進的方法是將滴加澄清石灰水改為過量的CaCl2(或Ba(NO32 或Ca(NO32或BaCl2).小剛對小紅的實驗作了正確的改進后進行了實驗,實驗現(xiàn)象和小紅的一致,由此確定猜想③是正確的.
(二)各成分含量的測定
三位同學利用電子天平共同作了如圖2所示測定實驗.

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表:
稱   量   項   目稱   量  時 間質量(g)
試樣10.00
裝置+稀硫酸質量241.20
裝置+稀硫酸質量+試樣反應開始后15秒249.20
裝置+稀硫酸質量+試樣反應開始后35秒249.00
裝置+稀硫酸質量+試樣反應開始后55秒249.00
(4)寫出錐形瓶中發(fā)生反應化學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Na2CO3+H2SO4═Na2SO4+H2O+CO2↑.
(5)試通過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計算出混合物中試樣中各成份的質量分數(shù),NaOH47%,Na2CO353%.
(三)實驗反思:
(1)有同學提出按上述實驗所測得試樣中Na2CO3質量分數(shù)會偏小,該同學的理由是CO2密度比空氣大,會有CO2殘留在裝置中,造成最終測得的質量偏大,測得生成的CO2質量偏小.(或濃硫酸會吸收空氣中的水份,造成最終測得的質量偏大,測得生成的CO2質量偏。▽嶒灢僮骶_).
(2)根據(jù)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析,NaOH部分變質或全部變質,與沒有變質的NaOH相比,中和反應時消耗硫酸的量相等(填“相等”、“大于”或“小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知識整理的內(nèi)容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滅火實例與原理
油鍋著火時用鍋蓋蓋滅--隔絕空氣
住宅失火時用水滅火--降低著火點
撲滅森林火災時設置隔離帶--隔離可燃物
B物質與性質
硝酸銨--溶于水時吸熱
加碘食鹽--“碘”是指元素
錳酸鉀--錳元素的化合價為+7
C食品與安全
亞硝酸鈉--不能當食鹽用
霉變食物--高溫消毒后可食用
甲醛溶液--可作食品保鮮劑
D物質與用途
活性炭--可用于吸附冰箱內(nèi)的異味
酒精--可用于除去衣服上的碘漬
鋁合金--可用作制造飛機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如表列出了一些粒子的結構示意圖,請回答問題:
     A     B     C     D    E
(1)具有相對穩(wěn)定結構的粒子是DE(用ABCDE表示);
(2)表格中共有3種原子;
(3)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的粒子是AC(用ABCDE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測定某含菱鐵礦的礦石樣品中碳酸亞鐵的質量分數(shù)(雜質不含鐵元素且在實驗過程中不發(fā)生任何變化),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在下表中.
提示:FeCO3 $\frac{\underline{\;高溫\;}}{\;}$FeO+CO2↑,CO+FeO$\frac{\underline{\;高溫\;}}{\;}$Fe+CO2
實驗前實驗后
硬質玻璃管(含樣品)    160.6g    154.6g
說  明①空硬質玻璃管質量為l40.6g
②含鐵各物質反應完全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一氧化碳還原氧化亞鐵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B.充分反應后,玻璃管及其中物質的總質量較反應前減少6g,該質量為參加反應的碳酸亞鐵中碳酸根的質量
C.礦石樣品中含碳酸亞鐵的質量為11.6g
D.實驗結束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的總質量比反應前的總質量增加了4.4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山梨酸(C6H8O2)是一種安全的食品防腐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山梨酸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9
B.山梨酸中碳、氫、氧的質量比為3:4:1
C.每個山梨酸分子中含有16個原子
D.山梨酸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10.7%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