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科用如圖所示的科學儀器裝配“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請回答:
(1)裝配一套該實驗裝置,除選用序號為FGHI的儀器外,還需用到的儀器有ABD.(填序號)
(2)裝配該氣體發(fā)生裝置時,小科在檢查完裝置的氣密性后,放置好酒精燈.根據(jù)酒精燈的高度將盛有藥品的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固定試管時應做到固定處位于離試管口三分之一處,試管口略向下傾科.

分析 (1)根據(jù)“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所需要的儀器去分析解答;
(2)根據(jù)給固體加熱時的注意事項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由于反應需要加熱,所以需酒精燈,試管是反應容器,鐵架臺用來固定試管,集氣瓶和毛玻璃片用來收集氧氣,導氣管用來傳導氣體;故答案為:ABD;
(2)固定處位于試管口三分之一處,在固定試管時,試管口要稍稍向下傾斜,這是因為,在加熱的過程中藥品高錳酸鉀中含有的濕存水就會以水蒸氣的形式,順著氧氣流,流向?qū)Ч,當它遇到溫度較低的試管口時,又會冷凝成水珠,如果試管口向上,這時水就會倒流到溫度很高的試管底部,從而導致試管底部因驟冷而炸裂;故答案為:固定處位于試管口三分之一處,試管口稍向下傾斜.

點評 本題重在考查實驗室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和各注意事項,注意積累與實驗有關(guān)的知識.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請認真分析表中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該元素原子的質(zhì)子數(shù)為13.
(2)所表示的粒子符號為S.
(3)表中每一周期的元素從左到右原子序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是依次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2.寫出區(qū)別食鹽和碳酸氫銨固體的方法、現(xiàn)象和結(jié)論(不能品償)
實驗操作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jié)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下列廚房常用的物質(zhì)與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鹽B.植物油C.味精D.白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6.下列物質(zhì)中屬于混合物的是①③④⑥⑧,屬于純凈物的是②⑤⑦.(均填序號)
①海水、阢~、凼雏}水、芸諝狻、莸獨狻、弈嗨、叨趸肌、嗟V泉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某化學興趣小組對“NaOH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進行探究.回答有關(guān)問題.
【實驗探究】
(1)方案一:某同學按如圖所示的方法先向試管中加入約2mL NaOH溶液,再滴入幾滴酚酞溶液,溶液變紅.然后慢慢滴入稀鹽酸,邊滴邊振蕩,直至溶液恰好變?yōu)闊o色,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
①請指出如圖操作中的錯誤把膠頭滴管伸入試管中.
②寫出NaOH溶液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NaOH+HCl═NaCl+H2O.
(2)方案二:
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象結(jié)論
取2mL NaOH溶液于試管中中,滴入一定量的稀鹽酸,振蕩后加入鎂條若產(chǎn)生氣泡稀鹽酸過量
若沒有明顯現(xiàn)象NaOH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
【實驗反思】
(3)有同學提出方案二不能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其原因是氫氧化鈉不能和鎂反應.為此,還需要選擇酚酞試液(填一種試劑),再進行實驗即可.
【拓展應用】
(4)請舉一例說明中和反應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利用氫氧化鈣中和酸性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指出下列符號中“2”所表示的意義
2C碳原子的個數(shù)為2個O2一個氧分子中含有2個氧原子 2SO3三氧化硫的個數(shù)為2個Mg$\stackrel{-2}{O}$在氧化鎂中氧元素顯-2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在常溫下向200g10%氯化鈉溶液中加入8g氯化鉀晶體,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將( 。
A.增大B.減小C.不變D.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今年來隨著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深入人心,政府積極發(fā)展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并投入了大量資金.如廢紙被直接送到造紙場,可以生產(chǎn)再生紙;飲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也可以送到相應的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家用電器可以送到專門的廠家,進行分解回收.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請你談一談此項措施的重大意義?(答兩點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