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如圖所示裝置的試管中,加入氫氧化鈉固體,片刻后,U型管中左側(cè)液面將下降(填“上升”、“下降”或“不變”),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向水中加入的氫氧化鈉溶于水時放熱,使瓶內(nèi)氣體壓強增大.若用硝酸銨代替氫氧化鈉固體,U型管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左側(cè)液面將升高.

分析 根據(jù)物質(zhì)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xiàn)象,結合熱漲冷縮現(xiàn)象、導致的壓強變化,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解:加入氫氧化鈉固體,片刻后U型管中左側(cè)液面將下降,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向水中加入的氫氧化鈉溶于水時放熱,使瓶內(nèi)氣體壓強增大.若用硝酸銨代替氫氧化鈉固體,U型管中液面會出現(xiàn)相反的現(xiàn)象;
故答案為:下降;向水中加入的氫氧化鈉溶于水時放熱,使瓶內(nèi)氣體壓強增大;左側(cè)液面將升高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考查物質(zhì)溶解過程中的熱量變化,掌握氫氧化鈉與濃硫酸等溶入水中會放出大量的熱、硝酸銨溶于水吸熱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十八大”報告首次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下列做法不能幫助實現(xiàn)“美麗中國”這一宏偉目標的是( 。
A.生活中提倡駕駛電動汽車B.大力植樹造林,減少土地沙漠化
C.建立污水處理系統(tǒng)D.大量使用農(nóng)藥、化肥,提高糧食產(chǎn)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液體藥品的取用:瓶塞倒放,試劑瓶的標簽對準手心,瓶口緊挨試管口,倒完后蓋緊瓶塞,將劑瓶放回原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①空氣②氧氣③二氧化碳④一氧化碳⑤水⑥乙醇都是常見的物質(zhì).
(1)上述物質(zhì)中屬于氧化物的是③④⑤(填序號).
(2)冬天燃煤取暖時,應注意室內(nèi)通風,防止“煤氣”中毒.“煤氣”是④(填序號).
(3)固體二氧化碳叫干冰(填名稱),可用于人工降雨.
(4)乙醇屬于可再生燃料,國家正在逐步推廣使用乙醇汽油.乙醇的化學式是C2H5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5.已知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1)實驗中紅磷需稍過量,目的是:全部消耗掉集氣瓶中內(nèi)的氧氣,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磷+氧氣$\stackrel{點燃}{→}$五氧化二磷.
(2)待燃燒停止,白煙消失并冷卻后,打開止水夾,觀察到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瓶內(nèi)水面最終接近刻度1處.由此可知,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frac{1}{5}$.
(3)若將紅磷換成硫磺,該實驗能否獲得成功?否(填“能”或“否”).理是:硫粉燃燒消耗氧氣,同時生成二氧化硫氣體,集氣瓶內(nèi)壓強基本不變.
(5)某同學對實驗進行反思后,提出了改進方法(如圖2所示 ),你認為進后的優(yōu)點是:氣密性好,可減小誤差,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氣中污染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如圖所示操作中,正確的是( 。
A.
檢驗甲烷燃燒有CO2生成
B.
將帶有殘留夜的滴管倒持
C.
讀液體體積
D.
吹滅酒精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生活中處處有變化,下列現(xiàn)象不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
饅頭發(fā)霉
B.
菜刀生銹
C.
酒精揮發(fā)
D.
天然氣燃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1)在“a金剛石、b石墨、c氧氣、d氮氣、e二氧化碳、f稀有氣體”中選擇適當物質(zhì)的編號填空.
①屬于混合物的氣體是f,②常用于制作干電池電極的是b,
③供動植物呼吸的氣體是c,④固態(tài)常用于人工降雨的是e
⑤人體呼出氣體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d.
(2)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在化學學習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試回答相關問題:
①連接玻璃管和膠皮管,玻璃管不容易插入膠皮管內(nèi),應采取的措施是:玻璃管沾水或用水潤濕,
②過濾時濾液渾濁的可能原因濾紙破損或液面高于濾紙的邊緣等,
③外壁潮濕的試管未擦干就加熱固體時可能的后果是:試管破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某同學向量筒中注入水將其放平,仰視凹液面最低處讀數(shù)為15mL,倒出一部分液體后俯視凹液面最低處讀數(shù)為9mL,則實際倒出的水為( 。
A.6mLB.大于6 mLC.小于6mLD.不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