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下列裝置,結(jié)合所學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選擇裝置A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你認為A裝置存在的問題是______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可以選擇裝置______(填字母,下同)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氣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
(3)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硫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易溶于水且水溶液顯酸性。實驗室里,用亞硫酸鈉固體和濃硫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硫,制取二氧化硫選擇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_,若選擇F裝置收集二氧化硫,氣體應該從____口(填a或b)進入,實驗結(jié)束后剩余的二氧化硫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吸收的目的是_________。
試管口未填棉花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B和C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B a 防止污染空氣 【解析】(1)選擇發(fā)生裝置需考慮是因素是,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加熱固體制取氣體,發(fā)生裝置為A,實驗室選擇裝置A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 A裝置存在的問題是試管口未填棉花,易導致高錳酸鉀顆粒堵塞導管,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德州市2018屆九年級第一次練兵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節(jié)約用水的是
A. 用淘米水澆花 B. 用洗過衣服的水沖馬桶
C. 隔夜的白開水直接倒掉 D. 洗手打肥皂時暫時關閉水龍頭
C 【解析】試題分析:隔夜的白開水直接倒掉不是節(jié)約用水的措施。故選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綜合題
第30屆東盟峰會4月底在菲律賓的首都拉下帷幕,南海問題成為本次峰會議題的焦點之一,南海自古就是我國的領土,南海含有豐富的石油等自然資源,又是航運的“咽喉要道”,試回答:
(1)海水含有_______等物質(zhì)(填一種),舉例說明物質(zhì)的用途____________。
(2)2017年5月我國成功開采海底“可燃冰”, “可燃冰”是甲烷(CH4)和水形成的一種水合物,試寫出甲烷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3)我國曾在南海整體打撈“南海一號”古商船,在發(fā)現(xiàn)的文物中,真金制品完好無損,銅器銹跡斑斑,鐵制品銹蝕非常嚴重,據(jù)此判斷金、銅、鐵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__________;寫出生活中防止鐵生銹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答一點即可)。
(4)我國古代已經(jīng)掌握用焦炭和鐵礦石煉鐵的反應。公元1世紀,從絲綢之路運到歐洲的鐵制品非常受歡迎。寫出焦炭和氧化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焦炭在其中的性質(zhì)為________;某煉鐵廠用1000噸含氧化鐵80%的赤鐵礦石,可以提煉出含雜質(zhì)4%的生鐵的質(zhì)量為____________噸。(保留一位小數(shù))
NaCl(H2O、CaCl2、MgCl2等) NaCl——調(diào)味品、醫(yī)療上配制生理鹽水、腌制食品、消除積雪、化工原料等 CH4+2O2CO2+2H2O Fe>Cu>Au 保持干凈和干燥;表面上涂上保護膜;改變鐵的結(jié)構(gòu)制成不銹鋼;表面鍍上耐腐蝕的不活潑金屬 2Fe2O3+3C4Fe+3CO2 還原性 233.3 【解析】(1)海水含有NaCl、H2O、CaCl2、MgCl2等物質(zhì),物質(zhì)的用途是N...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蕪湖市2017年九年級化學競賽試卷 題型:填空題
(1)在法庭醫(yī)學分析上常用馬氏砷法來證明受害者是否為砒霜(As2O3)中毒。用鋅和鹽酸與試樣混合在一起,若試樣中有砒霜,就會發(fā)生反應生成砷化氫(AsH3)、氯化鋅和水。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鐵在化合物中有+2、+3價,而銅也有+1、+2兩種價態(tài)。一般氯氣(Cl2)與金屬化合時生成高價金屬氯化物,而硫與金屬化合時則一般生成低價金屬硫化物。試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鐵在氯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銅在硫蒸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2O3 +6Zn+12HCl=2AsH3+6ZnCl2+3H2O 2Fe+3Cl22FeCl3 2Cu+SCu2S 【解析】(1)鋅和鹽酸與試樣混合在一起,若試樣中有砒霜,就會發(fā)生反應生成砷化氫(AsH3)、氯化鋅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As2O3 +6Zn+12HCl=2AsH3+6ZnCl2+3H2O;(2)①由題意“一般氯氣(Cl2)與金屬化合時生成高價金屬氯化物”,則知反應物為...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蕪湖市2017年九年級化學競賽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有關分子、原子、離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純凈的氫氣在氧氣中完全燃燒后,生成的物質(zhì)是由一種粒子構(gòu)成的
B. 銅離子(Cu2+)是藍色的
C. 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可以再分
D. 氣態(tài)物質(zhì)的分子肉眼看不見,液態(tài)物質(zhì)的分子肉眼看得見
A 【解析】A、純凈的氫氣在氧氣中完全燃燒時生成水,是由同一種粒子構(gòu)成的是水分子構(gòu)成的;故A正確;B、銅離子(Cu2+)的溶液是藍色的,故B錯誤;C、原子不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包括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故C錯誤;D、構(gòu)成物質(zhì)的分子肉眼都看不見,故D錯誤。故選A。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模擬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用化學用語填空
(1)用于供給動植物呼吸的是____(2)導致煤氣中毒的主要物質(zhì)___
(3)農(nóng)業(yè)上常用的氮肥是_______(4)兩個鋅離子__________
O2 CO NH4HCO3 2Zn2+ 【解析】(1)單質(zhì)的化學式的書寫:在元素符號右下角標上一個分子中原子的個數(shù)。用于供給動植物呼吸的是氧氣(O2)(2)導致煤氣中毒的主要物質(zhì)一氧化碳,化學式為:CO;(3)農(nóng)業(yè)上常用的氮肥是碳酸氫銨,化學式為:NH4HCO3(或氯化銨或硫酸銨);(4)離子符號書寫:元素(或根)符號右上角的數(shù)字表示一個離子帶電荷的數(shù)值,數(shù)字在左,正負號在右,電荷數(shù)為1時,...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模擬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甲、乙兩種不含結(jié)晶水的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如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 t2℃時,甲、乙的兩種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相等
C. t1℃時,將50g水加入15g甲物質(zhì)中,可得到65g溶液
D. 要使接近飽和的乙溶液轉(zhuǎn)化為飽和溶液,可采用蒸發(fā)溶劑的方法
D 【解析】試題分析:沒有的指定溫度,無法比較溶解度,A錯誤;t2℃時,甲、乙的兩種溶液的溶解度相等,則t2℃時,甲、乙的飽和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相等,B錯誤;t1℃時,甲的溶解度為20g,將50g水加入15g甲物質(zhì)中,只能溶解10g,可得到60g溶液,;C錯誤。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人教版2018年中考化學期中模擬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表中的選項不符合圖中所示曲線的是( )
選項 | 橫坐標 | 縱坐標 |
A |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鋅粉的質(zhì)量 | 產(chǎn)生氫氣的體積 |
B | 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混合溶液中加入稀鹽酸的質(zhì)量 | 產(chǎn)生氣體的質(zhì)量 |
C | 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鈉溶液的質(zhì)量 | 生成沉淀的質(zhì)量 |
D | 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食鹽晶體的質(zhì)量 | 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 |
A. A B. B C. C D. D
B 【解析】試題分析:A選項金屬鋅加入稀硫酸開始就產(chǎn)生氣體,是正確的表示;B選項因為氫氧化鈉與稀鹽酸先反應,反應完氫氧化鈉,鹽酸再與碳酸鈉反應,故不符合題意;C選項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鈉,生成沉淀從加入碳酸鈉溶液開始,是正確的表示;D選項是正確的表示;故答案選擇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惠州市畢業(yè)生學業(yè)綜合測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下面觀點都是錯誤的,請用化學式或化學方程式在空格內(nèi)寫出相應的否定例證。
錯 誤 觀 點 | 否 定 例 證 | |
① |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 _______________ |
② | 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 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