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校初三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整理化學實驗室時,發(fā)現(xiàn)一包黑色固體粉末,老師告訴他們,可能由C、CuO、Fe、Fe3O4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小組的同學們欲對該固體的成分進行探究,請你一起參與。
[提出問題]黑色粉末中含有什么物質(zhì)?
[查閱資料] Fe3O4具有磁性,也能被磁鐵吸引。Fe3O4與硫酸銅溶液不反應(yīng)。
[實驗探究]小明將磁鐵與黑色粉末充分接觸,一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上來,小晴同學說其中一定有鐵粉。小東認為小晴的結(jié)論不嚴謹,他的理由是______。老師建議他們將磁鐵吸上來的黑色粉末放入過量硫酸銅溶液中,同學們觀察到黑色固體全部變?yōu)榧t色,說明該固體中一定含有________,發(fā)生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
[繼續(xù)探究]同學們]將剩余黑色固體分成兩份,取一份放入燒杯中,加入過量稀硫酸溶液,則實驗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如表:
燒杯中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 結(jié)論 |
①_______ | 只含有C |
②固體全部消失,溶液變?yōu)樗{色 | 只含有CuO |
③_______ | 既含有C,又含有CuO |
通過實驗分析,確定剩余固體為C和CuO的混合物。為了進一步探究C和CuO的性質(zhì),他們又進行了如下實驗:
[深入探究]將另一份粉末隔絕空氣加熱(若碳完全反應(yīng)),待冷卻到室溫后,取剩余固體于燒杯中,再加入過量稀硫酸,反應(yīng)完全后靜置。觀察到燒杯中________ (選填“有”或“無”)不溶物,溶液呈藍色,則該溶液中的溶質(zhì)是______。
【答案】Fe、Fe3O4都具有磁性,都能被磁鐵吸引 鐵 Fe+CuSO4=Cu+FeSO4 固體不減少,溶液不變色 固體部分消失,溶液變?yōu)樗{色 有 硫酸銅和硫酸
【解析】
[實驗探究]
小明將磁鐵與黑色粉末充分接觸,一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上來,小晴同學說其中一定有鐵粉。小東認為小晴的結(jié)論不嚴謹,他的理由是Fe、Fe3O4都具有磁性,都能被磁鐵吸引。
老師建議他們將磁鐵吸上來的黑色粉末放入過量硫酸銅溶液中,Fe3O4與硫酸銅溶液不反應(yīng),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yīng)生成銅和硫酸亞鐵,同學們觀察到黑色固體全部變?yōu)榧t色,說明該固體中一定含有鐵,發(fā)生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Cu+FeSO4。
[繼續(xù)探究]
同學們將剩余黑色固體分成兩份,取一份放入燒杯中,加入過量稀硫酸溶液,碳和稀硫酸不反應(yīng),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yīng)生成硫酸銅藍色溶液。
①固體不減少,溶液不變色,只含有C
②固體全部消失,溶液變?yōu)樗{色,只含有CuO
③固體部分消失,溶液變?yōu)樗{色,既含有C,又含有CuO
[深入探究]
將另一份粉末隔絕空氣加熱(若碳完全反應(yīng)),碳和氧化銅反應(yīng)生成銅和二氧化碳,待冷卻到室溫后,取剩余固體于燒杯中,再加入過量稀硫酸,銅和稀硫酸不反應(yīng),剩余的氧化銅和硫酸反應(yīng)生成硫酸銅溶液,反應(yīng)完全后靜置。觀察到燒杯中有不溶物,溶液呈藍色,則該溶液中的溶質(zhì)是硫酸銅和硫酸。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F(xiàn)有①金剛石②石墨烯③酒精④氫氧化鈉⑤小蘇打⑥氦氣,從中選擇恰當?shù)奈镔|(zhì)填空(填序號)。
(1)用于治療胃酸過多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于導電體的熱導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于制造肥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于切割玻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作霓虹燈光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作內(nèi)燃機燃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歸類正確的是( )
選項 | 歸類 | 物質(zhì) |
A | 氧化物 | 冰水混合物、干冰、生石灰 |
B | 常見合金 | 青銅、焊錫、鍍鋅的鋼管 |
C | 常見可燃性氣體 | 氫氣、氧氣、一氧化碳 |
D | 由分子構(gòu)成的物質(zhì) | 二氧化碳、液氮、氯化鈉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經(jīng)常吃些粗糧有助于人體健康。下表是玉米中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
成分 | 蛋白質(zhì) | 油脂 | 糖類 | 水、維生素和無機鹽等 |
質(zhì)量分數(shù) | 約 10% | 約5% | 約80% | 約5% |
玉米中,能為人體提供能量的有油脂、蛋白質(zhì)和_______。營養(yǎng)均衡很重要,幼兒及青少年攝入鈣不足,可能會引起_______(填字母,下同)。
A 甲狀腺腫大
B 貧血
C 夜盲癥
D 佝僂病及發(fā)育不良
(2)山藥的黏液中含有一種堿性物質(zhì)----------皂角素 ,皮膚沾上它會奇癢難忍。你認為可涂抹下列物質(zhì)中的______,來止癢。
A 食醋
B 蘇打水
C 肥皂水
D 檸檬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煙道氣中含有大量的CO2經(jīng)“捕捉”可用于生產(chǎn)尿素、甲醇、純堿等產(chǎn)品。
(1)尿素[CO(NH2)2]屬于化學肥料中的______________肥。
(2)純堿與熟石灰的水溶液恰好完全反應(yīng),得到的溶液中主要含有的陰離子是___________(填化學式)。
(3)“捕捉”CO2,在高壓時,將煙道氣中的CO2溶解于甲醇,得到CO2的甲醇溶液,所得溶液中的溶質(zhì)是_______(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建立宏觀與微觀的聯(lián)系是化學常用的思維方式。下列是對宏觀事實的微觀解釋,不正確的是()
A.食鹽溶液能夠?qū)щ?/span>----------溶液含有自由移動的Na+和Cl-
B.硫在氧氣中燃燒比空氣中更劇烈----------在氧氣中硫接觸到氧分子的幾率大
C.酒精溫度計遇熱讀數(shù)上升----------溫度升高,分子的體積變大
D.中和反應(yīng)都有水生成----------H+ 和OH-結(jié)合成水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關(guān)問題。
酸奶口感酸甜,營養(yǎng)豐富,是人們喜愛的乳制品。與牛奶比較,酸奶中的蛋白質(zhì)和鈣更易被人體吸收,是乳糖不耐癥者的良好食品。通常的酸奶是將牛奶發(fā)酵而制成的。牛奶中主要含蛋白質(zhì)、乳糖和脂肪。在發(fā)酵過程中,乳酸菌把乳糖( C12H22O11)轉(zhuǎn)化成乳酸(C3H6O3) ,使牛奶的酸度升高。隨著酸度增加,蛋白質(zhì)分子互相連接,形成一個巨大的“網(wǎng)絡(luò)” 。這個“蛋白質(zhì)網(wǎng)絡(luò)”把乳糖、水、脂肪顆粒都“網(wǎng)” 在其中。所以牛奶變“粘”、變“酸”了。酸奶在儲藏過程中,乳酸菌的數(shù)量會因乳酸的過量積聚而減少,而酸奶的乳酸積聚又會影響到酸奶的酸度。
(1)乳糖和乳酸都屬于______________(填“無機物”、 “有機物”)。
(2)乳酸和乳糖化學性質(zhì)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不同。
(3)上文中提到的營養(yǎng)素有____________種。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_____。
A牛奶發(fā)酵過程中,酸度會減小
B酸奶是胃酸過多病人的食品
C酸奶在儲藏過程中,因乳酸菌的減少,其酸度會降低
D牛奶變“粘”、變“酸”,是因為酸度增加,形成了“蛋白質(zhì)網(wǎng)絡(lu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氧化二氫(H2O)”震驚了三億人的危險真相?網(wǎng)上流傳:“一氧化二氫”是一種無色無味的物質(zhì),每年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腐蝕的成因,氣態(tài)時可引起燙傷。但它真的有害嗎?下列有關(guān)“一氧化二氫”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河水可用蒸餾的方法凈化
B.硬水和軟水可用肥皂水來區(qū)別
C.電解水時正、負極產(chǎn)生氣體的質(zhì)量比為 1 : 2
D.地球上的水儲量是豐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有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zhì)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質(zhì)的是
A.氫氣用來制造燃料電池
B.鐵粉用作食品保鮮吸氧劑
C.銅用來制作導線
D.小蘇打用于治療胃酸過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