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3.下列除雜設計(括號內為雜質)所選試劑和操作都正確的是( 。
A.Fe(Cu)           加入足量稀硫酸,過濾,洗滌、干燥
B.Na2CO3(CaCO3)    加入足量水,過濾、蒸發(fā)結晶
C.KNO3溶液(KOH)  加入適量CuSO4溶液,過濾
D.H2(O2)           通過足量灼熱的銅網

分析 根據原物質和雜質的性質選擇適當?shù)某s劑和分離方法,所謂除雜(提純),是指除去雜質,同時被提純物質不得改變.除雜質題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①加入的試劑只能與雜質反應,不能與原物質反應;②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

解答 解:A、Fe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溶液和氫氣,銅不與稀硫酸反應,反而會把原物質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
B、碳酸鈉易溶于水,碳酸鈣難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過濾、蒸發(fā)的方法進行分離除雜,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
C、KOH能與適量CuSO4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鉀,能除去雜質但引入了新的雜質硫酸鉀,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
D、通過足量灼熱的銅網時,氫氣與氧氣的混合氣體在加熱時可能會發(fā)生爆炸,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
故選:B.

點評 物質的分離與除雜是中考的重點,也是難點,解決除雜問題時,抓住除雜質的必需條件(加入的試劑只與雜質反應,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奔跑吧兄弟》是一檔熱播的娛樂節(jié)目,該節(jié)目中,隊員用水槍將酚酞溶液噴射到對方的“名牌”上,立即變紅色,若繼續(xù)向“名牌”上噴另外一種溶液,又會變成無色,則事先浸泡“名牌”的溶液可能是B,噴的另外一種溶液可能是AD
A.白醋          B.純堿溶液      C.食鹽溶液      D.檸檬酸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在日常生活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冬天室內用煤爐取暖,為防止煤氣中毒,在煤爐上放一盆水
B.包裝食品的聚乙烯塑料袋可用加熱的方法封口
C.用醋可以洗凈鋁制品的污垢,還可除去暖壺、水壺中的水垢
D.圖書檔案著火,最好用液態(tài)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乙烷是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此有機物中含有兩種原子B.每個乙烷分子中有8個原子核
C.乙烷由碳、氫元素構成D.此分子中質子數(shù)等于電子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實驗室有碳酸鉀和碳酸鈣的固體混合物75g,使之與500g質量分數(shù)為14.6%的鹽酸充分反應,將反應后的溶液蒸干得到82.7g固體.則原混合物中金屬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 。
A.44%B.50%C.55%D.6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8.取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26克,加熱至混合物固體質量不再減少為止,冷卻后剩余固體質量為16.4g,將剩余固體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攪拌后過濾,得到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0%的氯化鉀溶液.請計算:
(1)氯酸鉀的質量;
(2)所得氯化鉀溶液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關于碳單質及其化合物,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
B.碳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能相互轉化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均有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邏輯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化學思維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因為堿溶液能跟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所以堿溶液能吸收 CO 氣體
B.因為蠟燭燃燒生成 CO2和 H2O,所以蠟燭組成里一定含有 C 和 H
C.因為燃燒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所以滅火也要同時控制這三個條件
D.因為酸溶液呈酸性,所以呈酸性的溶液一定都是酸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13.某化學興趣小組對固體混合物A的組成進行實驗研究,已知A中可能含有K2CO3、KCl、Fe2O3中的一種或多種,請根據如圖所示實驗過程回答問題(過程中所有可能發(fā)生的反應均恰好完全進行)

(1)A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K2CO3、Fe2O3(寫化學式)
(2)溶液G中大量存在的酸根離子是Cl-(寫離子符號)
(3)寫出③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FeCl3+3KOH=Fe(OH)3↓+3KCl,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填一種基本反應類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