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下列關(guān)于氫氧化鈉的性質(zhì),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氫氧化鈉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B.氫氧化鈉固體可以做某些氣體的干燥劑
C.氫氧化鈉溶液可用來吸收二氧化碳氣體
D.氫氧化鈉對皮膚和衣服有強烈的腐蝕作用

分析 根據(jù)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氫氧化鈉固體易吸水潮解,可以用作干燥劑,其水溶液具有極強的腐蝕性,顯堿性,能使石蕊試液變藍,可以用于制造肥皂等.

解答 解:A、氫氧化鈉的水溶液顯堿性,能使石蕊試液變藍,故A敘述不正確;
B、氫氧化鈉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作干燥劑,故B敘述正確;
C、氫氧化鈉溶液可用來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故C敘述正確;
D、氫氧化鈉的水溶液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對皮膚和衣服具有腐蝕作用,故D敘述正確;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了氫氧化鈉的性質(zhì)和用途,完成此題,可以依據(jù)已有的知識進行,要求同學們加強對物質(zhì)的性質(zhì)和用途的記憶,以便靈活應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物質(zhì)分類的方法很多,有同學將CO2、CO、SO2歸為一類,將CaO、Fe2O3、CuO歸為另一類.他進行這樣的分類不可能是依據(jù)(  )
A.顏色B.溶解性C.元素組成D.狀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目前從海水中提取食鹽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海水曬鹽,它所利用的物質(zhì)分離方法是(  )
A.過濾法B.蒸發(fā)溶劑結(jié)晶法C.降溫結(jié)晶法D.蒸餾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滴有酚酞試液的氫氧化鈣溶液與下列物質(zhì)恰好完全反應后,溶液仍能顯紅色的是( 。
A.鹽酸B.硫酸C.二氧化碳D.碳酸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下列除去雜質(zhì)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
選項物質(zhì)(括號內(nèi)為雜質(zhì))去除雜質(zhì)的方法
ANaCl(Na2CO3加入適量的Ca(OH)2溶液、過濾
BCaO(CaCO3加水、過濾
CFe(Zn)加過量FeSO4溶液、過濾
DH2SO4(HNO3加Ba(NO32溶液、過濾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檢驗碳酸鹽最簡單的方法是( 。
A.加入氯化鋇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
B.加入石灰水產(chǎn)生無色氣體
C.加入稀鹽酸產(chǎn)生了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D.放入水中,不溶解的碳酸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8.宇宙飛船內(nèi),宇航員所呼出的氣體要通過盛有氫氧化鋰(LiOH)的過濾網(wǎng),以除去所含的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LiOH(固體)+CO2(氣體)═Li2CO3(固體)+H2O(液體)
(1)試計算1克氫氧化鋰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
(2)若用氫氧化鉀代替氫氧化鋰,試計算1克氫氧化鉀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
(3)利用(1)(2)所得的結(jié)果,試解釋為什么宇宙飛船選用氫氧化鋰來吸收二氧化碳比用氫氧化鉀更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5.在學?萍脊(jié)活動中,一位九年級同學給低年級同學表演了一組化學小魔術(shù),請你利用所學科學知識揭開其中之謎.

(1)魔術(shù)一“奇花變色”:該魔術(shù)中可觀察到“鐵樹”上浸有無色酚酞試液的棉團由白色變?yōu)榧t色.
(2)魔術(shù)二“瓶吞雞蛋”:將注射器中NaOH濃溶液注入瓶中,片刻后會看到雞蛋被“吞”入瓶中.該魔術(shù)中涉及的化學反應為2NaOH+CO2=Na2CO3+H2O(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魔術(shù)三“‘清水’變‘牛奶’”:當A溶液加到燒杯中,無色溶液變成白色濁液.若A為硫酸溶液,則B為氯化鋇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6.某課外興趣小組對一批鐵樣品(含雜質(zhì),雜質(zhì)不溶于水,也不與酸反應)進行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做實驗,其中只有一位同學為恰好完全反應,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
    甲    乙    丙
燒杯+稀硫酸200克150克150克
加入的鐵樣品9克9克14克
充分反應后,燒杯+剩余物208.7克158.7克163.7克
(1)哪位同學所取用的稀硫酸恰好與鐵樣品完全反應?
(2)計算鐵樣品中鐵的質(zhì)量分數(shù)?
(3)計算恰好完全反應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燒杯的質(zhì)量為25.4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