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如圖所示:

(1)寫出①②兩種儀器的名稱:①錐形瓶,②長頸漏斗.
(2)實驗室室制取氧氣,應將氣體發(fā)生裝置A(或B)和收集裝置D(只填排空氣法)連接(填字母代號).

分析 (1)據(jù)常用儀器回答;
(2)實驗室制取氧氣可用加熱高錳酸鉀、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的方法及常溫分解過氧化氫的方法,氧氣密度比空氣大,據(jù)此解答.

解答 解:(1)標號儀器分別是作為反應容器的錐形瓶,添加液體的長頸漏斗;
(2)實驗室制取氧氣如用加熱高錳酸鉀或氯酸鉀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的方法,屬于固體加熱型,可選用發(fā)生裝置A,如用分解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屬于固液常溫型,可選用B,因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故收集裝置可選D;
故答案為:(1)錐形瓶;長頸漏斗;(2)A(或B);D.

點評 本題重點考查常用儀器的名稱,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裝置,據(jù)反應物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選擇發(fā)生裝置,據(jù)氣體密度和溶解性選擇收集裝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關于化學的說法不準確的是( 。
①化學研究的內(nèi)容包括:物質(zhì)組成、結(jié)構(gòu)、性質(zhì)、變化、合成和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
②化學與人的衣食住行都有直接聯(lián)系
③化學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④化學主要是研究危險品.
A.②④B.②③C.①④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3.下列操作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
A.皮膚上沾有濃硫酸可用NaOH溶液中和
B.在馬鈴薯片上滴加碘水,出現(xiàn)變藍現(xiàn)象,證明馬鈴薯中含有淀粉
C.在某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溶液變紅,證明該溶液一定是NaOH溶液
D.用肥皂水區(qū)別軟水和硬水
E.用10 mL量筒量取5.25 mL濃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某;瘜W實驗室廢油桶中收集了溶有大量FeSO4、CuSO4的廢液,此外還有一些不溶性雜質(zhì).若廢液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不僅造成重金屬污染,而且造成浪費.該;瘜W興趣小組同學設計了如下處理方案,請回答有關問題.

(1)廢液在加入金屬X前需進行過濾,目的是將其中的不溶性雜質(zhì)除去.進行過濾操作所需的玻璃儀器有:漏斗、燒杯、玻璃棒.
(2)金屬X是鐵,其加入廢液后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SO4+Fe=FeSO4+Cu;溶液Y是稀硫酸,利用其除去銅中雜質(zhì),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SO4+Fe=FeSO4+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通過探究實驗“我們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得出結(jié)論正確的是(  )
A.呼出的氣體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空氣中只有氧氣
B.空氣與呼出氣體成分完全相同
C.減少空氣中的氧氣便轉(zhuǎn)化為呼出氣體
D.呼出的氣體里含有較多水蒸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石墨具有導電性,這屬于石墨的物理(選填“物理”或“化學”)性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根據(jù)下列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標示①儀器的名稱是酒精燈.
(2)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時,發(fā)生裝置可選擇圖中的(填裝置編號)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3)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氫氣體和水蒸氣.為獲得純凈、干燥的二氧化碳氣體,可選用如圖所示的F裝置和G裝置進行除雜和干燥,導管口連接的正確順序是:氣體→cdab→D.
(4)若將裝置A和D連接制取并收集氧氣,其中裝置A中的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的目的是防止水蒸氣冷凝,使試管炸裂.證明氧氣已收集滿的方法是將帶火星的木條平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證明氧氣滿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用化學用語填空:
(1)鉀元素K;  
(2)由4個磷原子構(gòu)成的單質(zhì)分子P4;
(3)標出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價$\stackrel{+4}{Si}$O2
(4)3個亞鐵離子:3Fe2+
(5)+1氮的氧化物N2O;    
(6)分析過氧化氫(H2O2)和過氧化納(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價,可寫出過氧化鈣的化學式為Ca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硫氧二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硫與氧二元素的質(zhì)量之比為2:3,則該化合物的化學式及化合物中硫元素的化合價( 。
A.SO2 +4B.SO+2C.SO3 +6D.無法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