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下列物質中的少量雜質,所選用的試劑和方法均正確的是
選項 | 物質(括號內為雜質) | 試劑 | 操作方法 |
A | CO2(CO) | 足量O2 | 點燃 |
B | CaO(CaCO3) | 適量稀鹽酸 | 蒸發(fā)、結晶 |
C | NaNO3溶液(Na2SO4) | 適量碳酸鋇固體 | 過濾 |
D | Cu粉(Fe粉) | 足量稀硫酸 | 過濾、洗滌、干燥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四川省廣元市九年級3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廣泛使用沼氣可以減輕溫室效應
B.用點燃的木條檢驗天然氣是否漏氣
C.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發(fā)生改變
D.用活性炭吸附可以把硬水變成軟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金壇市九年級教學質量檢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5分)下圖是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1)物質c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 ;
(2)物質a的溶解度大于物質c的溶解度的溫度范圍是 ;
(3)t2℃時,用50g水配制物質a的飽和溶液,至少需要 g a物質;
(4)t1℃時,a和c的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都是 ;
(5)將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溶劑量不變),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shù)不變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金壇市九年級教學質量檢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微粒的說法錯誤的是
A.原子、分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B.鈉原子失去1個電子形成鈉離子
C.過氧化氫分子由氫分子和氧分子組成
D.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在不停地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初三下學期第一次學情檢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探究題
(10分)工業(yè)上用碳酸鈉溶液與石灰水反應制燒堿。對于碳酸鈉溶液與石灰水是否恰好完全反應,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將其產物進行過濾,并對濾液進行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濾液中含有哪些溶質?
【猜想與假設】假設一:濾液中只含氫氧化鈉
假設二:濾液中含氫氧化鈉和碳酸鈉
假設三:濾液中含
假設四:濾液中含氫氧化鈉、氫氧化鈣和碳酸鈉
【進行實驗】甲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結論 |
取少量濾液放在試管中,再滴入氯化鈣溶液 | 若生成白色沉淀 | 碳酸鈉過量 |
若無明顯現(xiàn)象 | 恰好反應 |
【反思與評價】
(1)碳酸鈉溶液與石灰水反應的基本類型為 。
(2)乙同學認為假設四不合理,理由是 。
(3)丙同學認為甲同學設計方案還不能說明碳酸鈉溶液和澄清石灰水恰好完全反應,她的理由是 。
(4)丁同學認為要說明碳酸鈉溶液與石灰水是否恰好完全反應,還需在甲同學實驗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實驗。她的實驗方案是: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 |
【定量研究】
(5)戊同學稱取100g燒堿固體樣品(樣品中的雜質是碳酸鈉),加水溶解得到溶液A,取A溶液的1/5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反應時CaCl2溶液與沉淀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①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 g;
②計算所加CaCl2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初三下學期第一次學情檢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化學學習小組做實驗時記錄了下列實驗現(xiàn)象,其中正確的是
A.在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立即生成了大量氧氣
B.硫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C.在含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時,溶液顏色由紅色逐漸變成無色
D.打開盛有濃鹽酸的瓶蓋,瓶口產生大量白色煙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初三下學期第一次學情檢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聞香識茶”意思是通過聞的方法判斷出茶的類別。人們能夠聞到茶香的原因是
A.分子之間存在間隔 B.分子質量和體積很小
C.分子在不斷的運動 D.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揚州市初三下學期第一次檢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學習化學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變化的本質,下列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木柴劈成塊 B.西瓜榨成汁
C.殘雪化成水 D.高粱釀成酒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