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9.下列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硫在空氣中燃燒:產生藍紫色火焰,放熱,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B.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白色固體逐漸減少,固體表面有氣泡冒出
C.硫酸鐵溶液中滴加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溶液中產生紅褐色沉淀,溶液由淺綠色變成無色
D.氫氣還原氧化銅:黑色氧化銅變成紫紅色的銅,試管口有無色液滴生成

分析 A、根據(jù)硫在空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jù)鹽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jù)堿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jù)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反應現(xiàn)象,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A、硫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放熱,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故選項說法錯誤.
B、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會觀察到白色固體逐漸減少,固體表面有氣泡冒出,故選項說法正確.
C、硫酸鐵溶液中滴加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溶液中產生紅褐色沉淀,溶液由黃色變成無色,故選項說法錯誤.
D、氫氣還原氧化銅時,黑色氧化銅變成紫紅色的銅,是實驗結論而不是實驗現(xiàn)象,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堿與鹽的化學性質、常見物質燃燒的現(xiàn)象等即可正確解答,在描述實驗現(xiàn)象時,需要注意實驗結論和實驗現(xiàn)象的區(qū)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將密封良好的袋裝食品從平原帶到高原時,包裝袋會鼓起,是因為袋內的氣體分子( 。
A.個數(shù)增多B.間隔增大C.質量增大D.體積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有關化學實驗的“目的→操作→現(xiàn)象→結論”的描述都正確的是(  )
選項目的操作現(xiàn)象結論
A比較鋁和銅的金
屬活動性
將一個潔凈的銅絲
浸入硫酸鋁溶液中
無變化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
B檢驗露置在空氣中的氫氧化鈉溶
液是否變質
取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樣品,逐滴滴入稀鹽酸開始時沒有觀察到氣泡產生氫氧化鈉溶液沒有變質
C探究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應向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所得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仍為無色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
D檢驗集氣瓶中是否集滿二氧化碳將燃燒的木條伸入集
氣瓶中
燃著的木條立即熄滅集氣瓶中已集滿二氧化碳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下列化學用語與含義相符的是( 。
A.O2-2個氧原子B.2O2-2個氧分子C.O2--2個氧離子D.2O-2個氧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據(jù)報道,目前哈市機動車保有量己突破110萬輛,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汽車使用壓縮天然氣做燃料,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B.提倡“低碳生活”應該鼓勵百姓購買小排量汽車
C.制造汽車時不僅使用了鋼等金屬材料,還使用了合成橡膠等合成材料
D.汽車車體噴漆既防銹又美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在點燃條件下,A和B反應生成C和D.反應前后分子種類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請回答問題:

(1)寫出B分子和C分子的一個相同點都是由同種的原子構成的;
(2)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4NH3+3O2 $\frac{\underline{\;點燃\;}}{\;}$2N2+6H2O;
(3)在該反應中,生成C和D的質量比為14:27(用最簡整數(shù)比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場所掛的圖標與“消防安全”不相符的是( 。
A.
液化氣站
B.
加油站
C.
圖書館
D.
電影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有關物質除雜(括號內為雜質)的實驗方案中,錯誤的是( 。
A.CuO(碳粉)--在空氣中充分灼燒
B.CaO(CaCO3)--加入足量的水溶解、過濾、蒸發(fā)結晶
C.CO(CO2)--依次通過足量的NaOH溶液、濃硫酸
D.CaCl2溶液(鹽酸)--加入過量的碳酸鈣粉末,過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A與B是初中化學常見物質,下列A與B之間發(fā)生的反應,可用“A+B→C+D”表示.
①若A為單質,A與B在高溫下反應,觀察到固體粉末由黑色逐漸變紅色,則B是CuO(填化學式);
②若A為氣體化合物,A與B在高溫下反應,可觀察到固體粉末由紅色逐漸變黑色,則A與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溫\;}}{\;}$2Fe+3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