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有關O2和CO2自述的性質中與其他三種有本質區(qū)別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A、可燃性,需要通過燃燒這一化學反應才能表現(xiàn)出來,屬于化學性質. B、干冰升華降雨,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xiàn)出來,屬于物理性質.
C、食物氧化變質,需要通過化學反應才能表現(xiàn)出來,屬于化學性質.
D、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通過化學反應才能表現(xiàn)出來,屬于化學性質.
故B選項中的性質與其他三種有本質區(qū)別.
故選B
【考點精析】根據(jù)題目的已知條件,利用氧氣的化學性質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的相關知識可以得到問題的答案,需要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特有的性質:支持燃燒,供給呼吸;化學性質: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供給呼吸;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與灼熱的碳反應.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常用二氧化錳與氯酸鉀共熱制氧氣,表示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量分數(shù)隨反應間的變化圖象(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量分數(shù))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溶液及其性質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 溶液都屬于混合物
B. 均一、穩(wěn)定的液體都是溶液
C. 溶液中的溶質都是以分子或離子的形式分散的
D. 食鹽水能導電是因為食鹽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動的Na+ 、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正確的是( )
A.把橡膠塞慢慢轉動塞進容器口
B.向燃著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
C.滴瓶上的滴管用過之后,應用水洗干凈后放回滴瓶
D.組裝儀器時,一般遵循的原則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中A、B、C、D是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B,C,D中屬于同種元素的微粒是;
(2)A,B,C,D四種粒子中,不具備穩(wěn)定結構的是(填序號);
(3)D中x=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中A、B、C、D是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B,C,D中屬于同種元素的微粒是;
(2)A,B,C,D四種粒子中,不具備穩(wěn)定結構的是(填序號);
(3)D中x=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原子不能再分 B. 原子可以構成分子,也可以構成物質
C.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電子構成 D. 相對原子質量就是實際原子質量的簡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蔗糖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物質,某興趣小組對“蔗糖的組成”進行了探究.
(1)【作出猜想】小組同學認為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葡萄糖和氧氣,葡萄糖進一步轉化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實驗探究】
方案一:小明將蔗糖在氧氣中燃燒,檢驗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結論“蔗糖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
小剛認為該方案不合理,只能說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不能確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 .
(2)方案二:小剛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實驗開始先通入一會兒氮氣,然后關閉彈簧夾,點燃酒精燈給蔗糖加強熱.
觀察到 出現(xiàn),說明蔗糖中含有氫元素和氧元素.
(3)觀察到硬質玻璃管中殘留有黑色固體,他猜測該黑色固體是單質碳,并繼續(xù)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另選試劑進行了驗證單質碳的實驗.實驗過程和現(xiàn)象如表:
實驗過程 | 實驗現(xiàn)象 |
,點燃酒精 | ①硬紙玻璃管中的黑色固體劇烈燃燒,發(fā)出白光;② |
寫出上述實驗過程中一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方案二中,先通入一會兒氮氣的原因是 .
(5)查閱資料得知蔗糖的化學式為C12H22O11 , 小紅發(fā)現(xiàn):蔗糖分子中氫原子數(shù)目是氧原子數(shù)目的倍,但是,蔗糖中氧元素質量卻是氫元素質量的8倍.導致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江津田家炳中學幸福河景區(qū),空氣上乘,氧含量豐富。此處氧氣體積分數(shù)可能為
A. 0.05% B. 15% C. 22% D. 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