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固體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鈣、氧化銅、氧化鐵、木炭粉中的幾種,取mg該固體粉末按下列流程進行實驗(本流程涉及到的反應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反應,且各步均恰好完全反應)。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溶液N中只含一種溶質(zhì)
B. 原固體粉末中可能含有碳酸鈣
C. 白色沉淀Y一定是碳酸鈣,氣體W一定是氫氣
D. 原固體粉末中一定沒有氧化銅,一定含有碳酸鈣
【答案】BC
【解析】
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所以X是CO2,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Y是CaCO3;N是淺綠色溶液,N中含有Fe2+,固體粉末中含有氧化鐵、木炭粉,3C+2Fe2O3 4Fe+3CO2↑,F(xiàn)e +2HCl== FeCl2+H2↑,所以w是氫氣。則固體粉末中一定含有氧化鐵、木炭粉,可能含有碳酸鈣,因為固體Z完全溶于酸,氧化銅和碳反應生成的銅不與酸反應,故粉末中無氧化銅。A. 溶液N中含 FeCl2,CaO + 2HCl == CaCl2 + H2O,可能含CaCl2 ,錯誤;B. 原固體粉末中可能含有碳酸鈣,正確;C. 白色沉淀Y一定是碳酸鈣,氣體W一定是氫氣,正確;D. 氧化銅和碳反應生成的銅不與酸反應,固體Z完全溶于酸,所以原固體粉末中一定沒有氧化銅,可能含有碳酸鈣,錯誤。故選BC。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反應中屬于復分解反應的是
A. 2Mg+ O22MgO B. Cu+2AgNO3=Cu(NO3)2+2Ag
C. CuCl2Cu+Cl2↑ D. 2NaOH+H2SO4=Na2SO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固體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鈣、硫酸鈉、氯化鋇、硫酸銅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該固體粉末的成分,進行如下實驗:
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I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色沉淀C是___________(填化學式)。
(3)原固體粉末一定含_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用下圖所示的裝置來制取干燥的氧氣,并測定H2O2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裝置氣密性良好,圖中的錐形瓶內(nèi)盛有質(zhì)量為m的H2O2溶液,燃燒匙內(nèi)裝有二氧化錳,燃燒匙可以上下移動,干燥管內(nèi)裝有足量堿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將裝置I分別與裝置II、III、IV、V連接,均能達到實驗目的
B. 稱量裝置I反應前及完全反應冷卻后的質(zhì)量,可計算出H2O2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
C. 若用裝置IV收集氧氣,可將帶火星的木條放置在b導管口處驗滿
D. 若用裝置V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集氣瓶上方原有的空氣會使測量結果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現(xiàn)有一瓶含少量水的碳酸氫銨樣品,為測定其中碳酸氫銨的質(zhì)量分數(shù),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該裝置氣密性良好,裝置B、C中所裝藥品均足量,堿石灰是氧化鈣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已知:碳酸氫銨受熱易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H4HCO3NH3↑+H2O↑+CO2↑,NH3能被酸溶液吸收。
部分實驗步驟如下:
I.打開彈簧夾,通入段時間的氮氣;
II.關閉彈簧夾,給碳酸氫銨樣品加熱;
III.當樣品反應完全,……再停止加熱,直到玻璃管冷卻;
Ⅳ.實驗完畢,測得裝置B、C中藥品的質(zhì)量分別增加了m1、m2。
請回答下列問題:
(1)NH4HCO3屬于____(選填“氮肥”“磷肥”“鉀肥”或“復合肥”);裝置B中盛放的液體是_____。
(2)裝置C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3)步驟III中,停止加熱前應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該樣品中碳酸氫銨的質(zhì)量分數(shù)的表達式為_______(用m1、m2的代數(sh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酸、堿、鹽在生產(chǎn)生活中具有廣泛的用途。
(1)化學實驗室有失去標簽的稀硫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碳酸鈉、氯化鋇五瓶無色 溶液,現(xiàn)將其任意編號:A、B、C、D、E,然后兩兩組合進行實驗,其部分現(xiàn)象如下表(微溶物視為可溶物):
實驗 | A+B | A+C | A+D | B+C |
現(xiàn)象 | 產(chǎn)生氣體 | 產(chǎn)生沉淀 | 產(chǎn)生沉淀 | 產(chǎn)生沉淀 |
①寫出溶液 B、C 中溶質(zhì)的化學式: B_____,C_____。
②寫出溶液 A 與 D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2)我國制堿工業(yè)先驅侯德榜發(fā)明了“侯氏制堿法”,其主要化學原理:
NaCl+H2O+NH3+CO2=NaHCO3↓+X; 2NaHCO3Na2CO3+H2O+CO2↑等;
回答下列問題:
①X 的化學式為_____。
②將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混合物 l0g 充分加熱至質(zhì)量不再改變,冷卻,稱量剩余固體 質(zhì)量為 6.9g,則原混合物中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質(zhì)量比為_____(寫最簡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根據(jù)下列各圖中有關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a、b的名稱:a________,b________。
(2)若用裝置A制取氧氣,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若要收集到較純凈的氧氣,其收集裝置應選____;待收集完畢后應先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學用收集好的氧氣做鐵絲燃燒實驗時發(fā)現(xiàn)集氣瓶炸裂,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3)實驗制取CO2,為了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選擇最佳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______;若用G裝置收集CO2氣體,氣體應從________端(填“c”或“d”)進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在探究“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時,選做了如圖所示的三個實驗:
(提示:BaCl2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堿性。)
祺祺:向試管I中慢慢滴入MgCl2溶液,并不斷振蕩,至溶液顏色恰好變?yōu)闊o色為止。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雯雯:分別完成試管II和I中的兩個實驗后,接著進行如下探究,請分析后作答:
(1)雯雯經(jīng)過分析推斷,試管Ⅲ反應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zhì)是_______________;步驟①中一定發(fā)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祺祺把沉淀M、N混合后加入AgNO3溶液和過量的稀硝酸,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實驗結束,祺祺把反應后的混合物與濾液C全部倒入廢液缸中,則廢液缸內(nèi)上層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質(zhì)有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在相同條件下,將10.00g下列物質(zhì)分別置于相同規(guī)格的燒杯,并敞口存放于空氣中,燒杯中物質(zhì)質(zhì)量隨時間變化如下表,回答下列問題。
時間 | 質(zhì)量/g | |||||
水 | 飽和石灰水 | 稀鹽酸 | 濃硫酸 | 氫氧化鈉濃溶液 | 氯化鈣溶液 | |
1天 | 8.16 | 8.37 | 8.64 | 11.18 | 9.38 | 10.25 |
2天 | 5.76 | 5.94 | 6.69 | 12.55 | 8.47 | 10.33 |
(1)下列圖示能反映水在空氣中放置時發(fā)生變化的微觀示意圖是_________(填字母序號)。圖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氫原子)
(2)石灰水在空氣中久置后有渾濁現(xiàn)象,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為研制一種安全、環(huán)保的除濕劑,可選擇上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填溶質(zhì)的化學式)。
(4)將10.00g氯化鈉濃溶液敞口久置后,最終得到2.26g晶體,則該溶液是________(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已知該溫度下氯化鈉溶解度為36.1g)
(5)為進一步研究稀鹽酸敞口久置后濃度變化,該小組開展如下探究。
①甲同學猜想濃度可能會變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為驗證甲同學的猜想是否正確,設計實驗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若答對第(6)小題獎勵4分,化學試卷總分不超過60分。)
(3)乙同學取20%的氫氧化鈉溶液20.00g,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部分變質(zhì),得到18.80g溶液,由此能否計算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組成?若能,請計算其組成;若不能,請補充完成實驗方案設計,同時說明需要測定的數(shù)據(jù)(用a表示),并計算a的取值范圍___________。(不要求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