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岳陽)根據(jù)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
(1)實驗儀器a的名稱: _________ .
(2)實驗室用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 ,
所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_________ (填字母序號,下同),若用排空氣法收集時,應選用的收集裝置是 _________ .
(3)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 ,若用C裝置收集氧氣,停止加熱前,應先 _________ ,然后再熄滅酒精燈.
(4)若用A裝置來做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需要改進的措施是 _________ .
(1)長頸漏斗;
(2)CaCO3+2HCl=CaCl2+CO2↑+H2O ; B ; E;
(3)2KClO32KCl+3O2↑ ; 將導管移出水面;
(4)將酒精燈加網罩。
【解析】
試題分析:(1)a是長頸漏斗;
(2)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CO2↑+H2O;該反應的發(fā)生裝置屬于固液常溫型,故選擇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故選擇E;
(3)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作用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反應的方程式為:2KClO32KCl+3O2↑;用排水法收集時,若先停止加熱,會使試管內的氣壓變小,從而引起水的倒流引起試管的炸裂,故停止加熱前應該先將導管移出水面;
(4)用木炭還原氧化銅需要較高的溫度,若將酒精燈加網罩可以將火焰集中,且熱量不易散失從而提高溫度。
考點:常用氣體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與選取方法;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海南省臨高思源實驗初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有些化學實驗必須嚴格遵循操作的順序,請你舉出兩個這樣的實驗,并仿照示例填寫下表:
必須遵循操作順序的實驗 | 先做什么 | 再做什么 |
示例:點燃氫氣 | 先檢驗氫氣的純度 | 后點燃氫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南京市初三國慶作業(yè)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核能的合理利用一直是國際關注熱點。已知某種核原料的原子,其原子核內含有1個質子和2個中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該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為3 B. 該原子屬于一種氫原子
C. 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為2 D. 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南京市初三國慶作業(yè)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物質的物理性質不正確的是
A.汞(銀白色液體) B.膽礬晶體(藍色固體)
C.氨水(無色無味液體) D.液氧(淡藍色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宜陽縣紅旗實驗學校初三上學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2012?岳陽)某學習小組用相同的光亮鐵釘探究鐵生銹與哪些因素有關,設計的實驗如圖所示:
(1)一周后觀察:試管①和③中的鐵釘無明顯變化,試管②中的鐵釘明顯生銹.探究發(fā)現(xiàn)鐵生銹的主要條件是鐵與 _________ 直接接觸,其中鐵釘中的A、B、C三處中 _________ 處銹蝕最嚴重.
(2)試管①中加入的蒸餾水要事先煮沸,其目的是 _________ .
(3)沙漠地區(qū)的鐵制品銹蝕較慢的原因是 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宜陽縣紅旗實驗學校初三上學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2?岳陽)物質X可發(fā)生“X+酸→鹽+H2O”的反應,則X可能是
A.Fe B.CO2 C.H2SO4 D.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宜陽縣紅旗實驗學校初三上學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2?岳陽)日常生活中的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冰塊融化 B.濕衣晾干 C.紙張燃燒 D.玻璃破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北省沙河市初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無色、穩(wěn)定的
B.均一、穩(wěn)定的液體一定是溶液
C.溶液的溶質一定是固體
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