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A.熄滅酒精燈時,用嘴吹滅
B.稱量藥品時,用鑷子夾取砝碼
C.反應中沒用完的藥品,應立即放回原試劑瓶中,以免浪費
D.給試管中液體加熱時,試管口對著有人的方向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6分)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
(1)用適當?shù)幕瘜W符號填空:
①2個氧原子 ;
②3個亞鐵離子 ;
③氧化鋁中鋁元素顯正三價 。
(2)現(xiàn)有C、H、O、Ca四種常見的元素,請選用其中的元素寫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質(zhì)各一種(用化學式表示):
①最常用的溶劑_______ ;
②建筑業(yè)常用石灰漿粉刷墻壁,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③食醋中含有的酸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現(xiàn)象的微觀解釋中,不正確的是
A.氫氣和液氫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質(zhì)的分子,其化學性質(zhì)相同
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員﹣﹣分子在不斷運動
C.用水銀溫度計測量體溫﹣﹣溫度升高,原子間隔變大
D.水燒開后易把壺蓋沖起﹣﹣溫度升高,分子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氧氣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之一
B.氧氣可用于醫(yī)療急救
C.氧氣是化學性質(zhì)比較活潑的氣體
D.氧氣可用于食品保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7分)化學實驗技能是學習化學和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了一些實驗,主要操作過程如圖所示: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甲中配制氫氧化鈉溶液時,氫氧化鈉固體用托盤天平稱量時應該放在________內(nèi),所需的硫酸銅溶液在配制前應先將硫酸銅晶體研碎,其實驗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燒杯內(nèi)的實驗現(xiàn)象是 .
(2)實驗乙、丙中均使用到了玻璃棒.玻璃棒屬于 (選填“金屬”、“無機非金屬”、“合成”或“復合”)材料.
(3)下列實驗中要使用玻璃棒的是 (填序號).
A.稀釋濃硫酸 B.硫在氧氣中燃燒
C.用PH試紙測肥皂水的PH D.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
(4)實驗丁中將氧化銅和木炭粉混合物加入試管中的正確操作是_________
(5)丁實驗結束時先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填序號)
①停止加熱 ②從石灰水中移出導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6分)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許多結論都是通過實驗得出的。下列圖片是我們在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時所做過的一些實驗,請回答相關問題:
(1)當圖甲中的試管里澄清的石灰水 時,說明通入的氣體是 。
(2)圖乙所示的實驗目的是 ,瓶口的火柴依然在燃燒說明 。
(3)圖丙所做的實驗說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質(zhì)?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歸納法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下列歸納的結論錯誤的是
A.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
B.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C.可燃性氣體點燃前不一定都要驗純
D.只含一種元素的物質(zhì)不一定是純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7分)實驗室有大理石、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和一種暗紫色的藥品,還有下列儀器及棉花、火柴等用品。請回答下列問題:
(1)沁馨同學要制備并檢驗二氧化碳,需要選擇的儀器是① (填序號),還需補充的一種儀器是② (填名稱)。
(2)若用圖A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觀察到了預期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現(xiàn)象原因是① ,消耗瓶內(nèi)的二氧化碳,使瓶內(nèi)氣體減少,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在壓強差的作用下,② ;又因為③ ,使紫色石蕊溶液④ 。
(3)連接儀器裝置后,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如圖B所示,① ,觀察水中的導管口是否有氣泡冒出。如果沒有氣泡冒出,要仔細檢查原因,如塞緊橡膠塞或② ,直至裝置不漏氣才能進行實驗。
(4)寫出實驗室用一種暗紫色的藥品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① ;
②將實驗室用此藥品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C補充完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zhì)敞口放置在空氣中較長時間后,因發(fā)生化學變化使溶液的質(zhì)量減少的是
A.濃硫酸 B.濃鹽酸 C.燒堿溶液 D.澄清石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