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法。下面是初中化學常見實驗裝置。請回答:
(1)儀器①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用A、F裝置制取并收集氧氣,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實驗結(jié)束后,應先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
(3)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H2,所選裝置正確的連接順序是_________(填字母)。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根據(jù)實驗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
(1)A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實驗中,甲試管的鐵釘生銹,乙試管的鐵釘不生銹,說明鐵釘生銹與______有關(guān)。
(3)C實驗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
(4)D實驗中,將塑料瓶充分振蕩后,發(fā)現(xiàn)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瓶子比盛有水的瓶子明顯更癟,據(jù)此現(xiàn)象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通過一學期的化學學習,你已經(jīng)掌握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些規(guī)律,以下是老師提供的一些實驗裝置,請你結(jié)合下圖回答問題:
(1)寫出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備氧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實驗完畢發(fā)現(xiàn)試管已經(jīng)炸裂,請分析炸裂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種情況即可)。
(2)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發(fā)生裝置選擇_____________(填裝置代號)。
(3)已知氨氣是一種密度比空氣小且極易溶于水的氣體,其實驗室制法的一種原理是NH4Cl(固)+NaOH(固)NaCl+ H2O+NH3↑,據(jù)此設(shè)計出的發(fā)生裝置可以是_______,(填裝置代號,下同)收集裝置可以是_______。若用F裝置進行密封收集氨氣,氣流應從______端(填“a”或“b”)流入氣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下圖裝置,回答下列有關(guān)問題:
(1)寫出儀器a的名稱 ________________;
(2)若用G裝置裝滿水收集氫氣,氫氣應從__________端口通入(選“b”或“c”) ;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室采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可選用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為_________(從“A”至“F”中選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下圖回答問題:
(1)裝置中標“①”的儀器名稱是____。
(2)實驗室用髙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填裝置字母序號),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3)選擇氣體收集方法時,必須考慮的氣體性質(zhì)有_____(填序號)。
①顏色 ②密度和溶解性③可燃性
(4)某同學連接A、F、G進行實驗,A中所加藥品不同,G中所加藥品相同,為Ca(OH)2溶液。
①若實驗時F中蠟燭熄滅,G中溶液變渾濁,則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
②若實驗時F中蠟燭燃燒更旺,則A中產(chǎn)生的氣體是___(填化學式),還需將氣體通過盛有_____(填藥品名稱)的洗氣瓶H。
③若將G中的白色渾濁物從液體中分離出來的操作名稱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7分)某同學在實驗室發(fā)現(xiàn)了一瓶標簽殘缺的無色溶液﹙如圖甲所示﹚,為確認其中的溶質(zhì),他設(shè)計并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請回答下列問題。
【猜想與假設(shè)】其溶質(zhì)可能為NaCl、NaOH、Na2CO3和NaHCO3中的一種。
【資料查閱】上述四種物質(zhì)的相關(guān)信息如下:
物質(zhì) | NaCl | NaOH | Na2CO3 | NaHCO3 |
常溫下的溶解度/g | 36 | 109 | 21.5 | 9.6 |
常溫下某稀溶液的pH | 7 | 13 | 11 | 9 |
【探究過程】
如圖乙所示,在操作①后可確定溶質(zhì)不是NaCl,則其實驗現(xiàn)象應是 ;
在進行操作②時有無色無味得到氣體產(chǎn)生,由此又可排除假設(shè)物質(zhì)中的 。
【探究結(jié)論】
你認為該溶液中的溶質(zhì)可能是上述假設(shè)物質(zhì)中的 ,你的判斷依據(jù)是 。
【探究反思】
(1)若上述探究結(jié)論是正確的,操作②產(chǎn)生的氣體應是 (寫化學式),實驗室檢驗該氣體的實驗操作及現(xiàn)象是 。
(2)另有同學猜想其中的溶質(zhì)還可能是Na2SO4,但又沒有Na2SO4的上述表列信息。
請你根據(jù)以上實驗操作的相關(guān)現(xiàn)象,判斷該溶液中的溶質(zhì)是否是Na2SO4,并敘述理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三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與________(填“甲”、“乙”或“丙”)相似。
(2) t2℃時,將65g甲固體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復到原溫度后,得到溶液的質(zhì)量為________g。
(3)要使t2℃時接近飽和的丙溶液變成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種方法是___________。
(4)若將t2℃時甲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則其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會_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在實驗室做課外探究實驗,他們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加酚酞,將其倒入裝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振蕩,驚奇的發(fā)現(xiàn)無色澄清石灰水:變紅的溶液褪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后又變澄清。小明同學感覺很好奇,請你隨他們一同探究吧。
(1)澄清石灰水先變紅的原因是________;后又褪色是因為發(fā)生了反應: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2)(提出問題)什么物質(zhì)使渾濁的石灰水再次變澄清?
(猜想與假設(shè))猜想1:________;猜想2:酚酞溶液; 猜想3二氧化碳氣體。
(實驗驗證)小明在試管中加入2毫升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氣體,渾濁后,立即停止;往渾濁的石灰水中滴加酚酞溶液,振蕩,觀察到的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故得出猜想2不正確。
小明為了驗證猜想3正確,其設(shè)計的實驗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小組同學還設(shè)計了如下圖所示實驗裝置,用數(shù)字實驗測定紅磷在密閉空氣中的燃燒過程中的壓強、溫度、氧氣濃度的變化情況(如圖),根據(jù)圖像回答問題:
①影響集氣瓶中壓強變化的因素有溫度和____________;
②壓強曲線BC段變化的原因綜合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DE段壓強突然增大的實驗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課堂上,老師取20g蔗糖放入燒杯中,加少量水使它潤濕,注入10mL濃硫酸,攪拌,同學們看到蔗糖先變黑后“發(fā)酵”形成“黑面包”,同時還聞到了刺激性氣味,同學們判斷黑色固體是碳,原因是濃硫酸具有強__________.
形成“黑面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開展了探究活動.
【猜想與假設(shè)】濃硫酸與碳反應,生成大量氣體使黑色固體膨脹.
【查閱資料】
Ⅰ.濃硫酸與碳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物中有SO2、CO2兩種氣體.
Ⅱ.SO2是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能與Ca(OH)2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
Ⅲ.SO2能使品紅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實驗探究】
為驗證碳與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生成的氣體產(chǎn)物,同學們在老師指導下設(shè)計并進行如圖實驗:
【事實與結(jié)論】
(1)請將能得出對應結(jié)論的實驗現(xiàn)象填入表中.
驗證氣體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jié)論 |
SO2 | __________ | 有SO2產(chǎn)生 |
CO2 | __________ | 有CO2產(chǎn)生 |
(2)碳與濃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
(3)濃硫酸與碳在加熱條件下產(chǎn)生大量的SO2和CO2,使黑色固體膨脹,形成“黑面包”,猜想成立.
【反思與交流】
(1)小明同學提出,因老師的演示實驗沒有進行加熱,所以同學們的探究實驗無意義,其他同學一致否定了他的說法,理由是__________.
(2)若B、E中試劑交換,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有CO2產(chǎn)生的結(jié)論,理由是__________.
(3)C中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