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是甲、乙兩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15℃時,甲和乙的飽和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相等

B. 從乙溶液中獲得乙晶體,常用蒸發(fā)結晶的方法

C. 35℃時,30g甲加到50g水中可得80g溶液

D. 降低溫度,甲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一定變小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惠州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蘇丹紅Ⅰ號” (C16H12N2O)是一種工業(yè)染料,屬致癌物質(zhì),嚴禁作為食用色素,有關“蘇丹紅Ⅰ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由四種元素組成 B. “蘇丹紅Ⅰ號”中含有31個原子

C. 屬于化合物 D. 氫元素和氮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3︰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①請寫出試管B中發(fā)生反應的方程式_____。

②關于實驗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

A.金屬網(wǎng)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溫度

B.若反應前加入的木炭過量,生成的氣體還有一氧化碳

C.實驗結束后,先熄滅酒精燈,再將導氣管移出澄清石灰水

D.實驗結束后,試管A中固體減少的質(zhì)量為氧元素的質(zhì)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把少量下列物質(zhì)分別放入水中,充分攪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 冰塊 B. 汽油 C. 氯化鈉 D. 面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徐州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流程題

如圖流程所示,某研究小組將金屬鈦的冶煉(以鈦鐵礦為原料,其主要成分為FeTiO3)、電解食鹽水和制取甲醇(CH4O)等組成產(chǎn)業(yè)鏈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并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

(1)綠色化學能實現(xiàn)“零排放”(即反應物中的原子利用率達到100%)。在一定條件下,一氧化碳與氫氣反應合成甲醇就符合綠色化學的特點,則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_____。

(2)流程中,獲得金屬鈦的反應原理是,在800℃和氬氣(Ar)作保護氣的條件下,四氯化鈦(TiCl4)與鎂發(fā)生置換反應生成了鈦(Ti),該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3)電解時所用的食鹽水是飽和的。已知20℃時NaCl的溶解度為36g,則20℃時其飽和溶液中溶質(zhì)質(zhì)量與溶液質(zhì)量的比:m(溶質(zhì)):m(溶液)是_____。為使電解過程中食鹽水始終保持飽和,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徐州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在配制一定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的氯化鈉溶液和粗鹽提純的實驗中,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配制一定濃度的氯化鈉溶液時,用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防上液滴飛濺

B. 兩個實驗都用到的儀器有燒杯、天平、酒精燈、量筒和蒸發(fā)皿

C. 加熱蒸發(fā)濾液時,當蒸發(fā)皿中的水完全蒸干時可停止加熱

D. 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時,仰視會導致所取水的量偏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徐州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記錄的實驗現(xiàn)象中,不符合實驗事實的是(  )

A. 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紅光,生成黑色固體

B. 鎂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體

C. 在空氣中加熱銅片,銅片表面產(chǎn)生黑色固體

D. 10mL酒精與1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菏澤市2018-2019學年九上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據(jù)報道,天津8.12爆炸事故現(xiàn)場有劇毒物氰化鈉庫存,則氰化鈉的外包裝應有下列哪種標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北京市昌平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質(zhì)量抽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2019年是化學元素周期表問世150周年。國際權威機構IUPAC(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宣布中國科學家姜雪峰作為“硫元素代表”。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右圖所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原子序數(shù)是16

B. 屬于非金屬元素

C. 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為16

D. 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32.06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