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圖是鎂、鋅、鐵、銅四種金屬與稀鹽酸反應的示意圖。
(1)根據圖中現(xiàn)象分析,A表示的金屬是 。
(2)寫出金屬C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由圖中現(xiàn)象可知,影響金屬與酸反應快慢的因素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根據如圖所示列舉的初中常見的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
|
|
|
A B C D E F
(1)標號為①的儀器的名稱是 _______ __ 。
(2)實驗室用A裝置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是 ____ __ ,在制取過程中,試管中的棉花沒有燃燒,根據燃燒的條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用C裝置收集氧氣后,驗滿的具體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實驗裝置如圖F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填字母)
A.燃燒匙中的紅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燃燒匙中的紅磷不可以換成硫和木炭
C.選用紅磷是因為反應可以耗盡氧氣,生成固態(tài)的P2O5
D.本實驗可以證明空氣含有N2、O2、CO2和稀有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研究性學習小組在驗證“堿使酚酞試液變紅”的實驗時,發(fā)現(xiàn)一個意外現(xiàn)象:將酚酞試液滴人某NaOH溶液中,溶液變成了紅色,可是過一會兒紅色卻消失了。
【提出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紅色褪為無色?
【猜想與假設】他們分別對這種意外現(xiàn)象作如下猜想:
甲同學:可能是酚酞與O2發(fā)生了反應;
乙同學:可能是NaOH溶液與空氣中的CO2發(fā)生了反應;
丙同學:可能與NaOH溶液濃度大小有關;
你認為可能還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寫一條即可)。
【設計實驗】甲、乙兩位同學分別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甲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請你填寫下表。
實驗步驟 | 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① 將NaOH溶液加熱煮沸 |
| 溶液變紅,過一會兒紅色消失 | 甲同學猜想___________(填“正確”或“不正確”) |
②向冷卻后的溶液中滴人酚酞,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 |
|
(2)乙同學設計如圖裝置進行實驗,一段時間后,試管中溶液的紅色褪去,于是認定自己的猜想正確。請寫出CO2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甲同學認為乙同學的實驗不夠嚴謹,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檢驗二氧化碳是否充滿集氣瓶的方法是
A.把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氣瓶內 B.將點燃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
C.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中 D.看集氣瓶口有無白霧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要除去下列括號中的雜質,所加試劑和方法錯誤的是
A.CaO(CaCO3)加稀鹽酸
B.Cu(Zn)加稀鹽酸
C.N2( O2 ) 通過灼熱的銅網
D.Na2CO3(NaOH)通入適量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有機化學以碳、氫兩種元素組成的環(huán)狀化合物中,從含三個碳原子到含十個碳原
子的碳、氫化合物都按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標記碳原子數(shù),并根據
碳原子數(shù)命名為“環(huán)某烷”。如環(huán)丙烷,其化學式為C3H6,結構式如下圖(1),也
可簡寫為下圖(2)。
(1)現(xiàn)在一種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的有機環(huán)狀化合物,其結構式簡寫成上圖(4),
該物質的名稱是_________,其化學式是_________。
(2)環(huán)丙烷能發(fā)生下圖所示的“開環(huán)反應”,方程式中的X的化學式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雪碧”是一種無色的碳酸飲料,將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試液中, 然后再加熱,溶液的顏色變化情況是: ( )
A.先變紅后變紫 B.變紅后顏色不再改變
C.先變無色后變紅 D.先變藍后變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物質甲、乙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圖象如圖所示,根據圖回答問題:
(1)由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① ;
② 。
(2)20℃時,將50克甲溶于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為
溶液(填“飽和”、“不飽和”)。
(3)40℃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大小關系:甲 乙(填
“>”、“<”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