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t ℃時飽和的Na2CO3溶液中加入n g無水Na2CO3,會析出m g Na2CO3·10H2O,則(m-n)的值為( )
A.飽和溶液失去水的質量 B.飽和溶液失去溶質的質量
C.飽和溶液失去水和溶質的質量之和 D.其數(shù)值為0,即溶液質量不變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今年3.11日本強烈地震引發(fā)核泄漏后,在我區(qū)出現(xiàn)一股搶購食鹽的不良之風。其實我國食鹽來源廣泛、蘊藏豐富,因此搶購食鹽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已知氯化鈉中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氯元素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形成陰離子
B. 氯元素的核電荷數(shù)為17
C. 氯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5.45
D. 氯元素原子核外有2個電子層,最外層有7個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溶液性質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溶液一定是均一的、穩(wěn)定的
B.溶液一定是無色透明的
C.食鹽水能導電是因為食鹽水中含有較多自由移動的離子
D.消除路面上的積雪可以撒些鹽,使冰雪較快融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以氯化鈉和硫酸銨為原料制備氯化銨及副產(chǎn)品硫酸鈉,工藝流程如下:
氯化銨和硫酸鈉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如下圖所示;卮鹣铝袉栴}:(提示:氯化銨受熱分
解生成氨氣和氯化氫氣體)
(1)實驗室進行蒸發(fā)濃縮用到的主要儀器有________、燒杯、玻璃棒、酒精燈等。
(2)“冷卻結晶”過程中,析出NH4Cl晶體的合適溫度為____________。
(3)不用其他試劑,檢查NH4Cl產(chǎn)品是否純凈的方法及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選項中括號內(nèi)物質為雜質,右邊為除雜試劑,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氯化鈉固體(碳酸鈣) 水 B、氧氣(水蒸氣) 濃硫酸
C、硫酸亞鐵溶液(硫酸銅) 鐵粉 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灼熱的氧化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小紅和她的同學學習了金屬活動性及稀硫酸的一些性質后,對銅與濃硫酸能否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了興趣,并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猜想Ⅰ:銅與濃硫酸不能反應;
猜想Ⅱ:銅與濃硫酸能反應,且可能生成氫氣。
【實驗探究】實驗Ⅰ:在一支試管中加入一小片銅,再加入少量的濃硫酸,放置一段時間,試管中無現(xiàn)象;
實驗Ⅱ:再給上述試管加熱,試管中產(chǎn)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將反應后的溶液小心地注入到盛有少量水的燒杯中,溶液呈現(xiàn)出明顯的藍色。
【分析猜想】(1)溶液呈藍色,說明生成了 ____________
(2)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及已有的知識推斷,產(chǎn)生的氣體不可能是氫氣,很可能是一種含硫元素的氣體。
【查閱資料】(1)常見的含硫元素的氣體有二氧化硫和硫化氫。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相似,都能和氫氧化鈉等堿溶液反應生成鹽和水。
(3)二氧化硫能使品紅溶液褪色,加熱,又能恢復原來的紅色。硫化氫不能使品紅溶液褪色。
(4)二氧化硫和硫化氫均有毒。
【實驗探究】為了檢驗產(chǎn)生的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的成分,小紅和她的同學進一步實驗:將產(chǎn)生的氣體通入品紅溶液中,品紅溶液褪色,加熱,溶液又恢復了紅色。
【實驗結論】(1)在常溫下,銅與濃硫酸不能反應。
(2)在加熱條件下銅與濃硫酸反應產(chǎn)生的氣體是____,此反應還生成了水,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3)濃硫酸與銅加熱時能反應,而稀硫酸與銅即使加熱也不能反應,由此說明:物質的化學性質除了與物質本身的性質有關外,還可能與溶液中溶質的____有關。
【拓展延伸】為了防止污染空氣,小紅和她的同學采用氫氧化鈉溶液來吸收多余的氣體,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二氧化硫氣體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氣體,其水溶液叫亞硫酸(H2SO3 )。硫化氫(H2S)是一種具有臭雞蛋氣味的劇毒氣體,其水溶液叫氫硫酸。已知相同的條件下,氫硫酸的酸性弱于亞硫酸。室溫下向飽和的亞硫酸溶液中通入過量的硫化氫氣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S + H2SO3 === 3S↓ + 3H2O。則下圖中溶液的pH隨通入硫化氫的體積的變化曲線示意圖正確的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