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推理、歸納、類比、對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結論,其中合理的是:
A. 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強,則鋁制品比鐵制品更容易銹蝕
B. 水和過氧化氫的組成元素相同,則兩者的化學性質(zhì)相同
C. Na+、Mg2+、Cl-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均為8,由此得出離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均為8
D. 同溫下分解氯酸鉀,加催化劑的反應速率快,說明催化劑可以改變反應速率
D 【解析】推理、歸納、類比、對比的方法是化學常用的有效方法。A、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強,鋁表面易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鋁制品比鐵制品更不容易銹蝕,故A錯誤;B、水和過氧化氫的組成元素相同,結構不同,兩者的化學性質(zhì)不相同,故B錯誤;C、Na+、Mg2+、Cl-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均為8,由此得出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8的均為穩(wěn)定結構,例如氖氬原子等最外層電子數(shù)也為8,故C錯誤;D、同溫下分解氯酸鉀,加催化劑...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上海市黃浦區(qū)2018屆九年級4月模擬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根據(jù)某反應前后微粒變化的部分微觀示意圖,對該反應判斷錯誤的是
A. 反應前后物質(zhì)總質(zhì)量不變 B. 該反應本質(zhì)是分子的重新組合
C. 反應前后分子數(shù)目不變 D. 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shù)目均不變
B 【解析】A、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不變,反應前后物質(zhì)的總質(zhì)量保持不變,正確; B、對比反應前后微粒的變化可知,該反應的本質(zhì)是原子的重新組合,錯誤; C、由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H4+2O2 CO2+2H2O可知,反應前后分子數(shù)目不變,正確; D、對比反應后微粒的變化可知,該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不變,正確。故選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蘇州市2017屆九年級二;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方案不正確的是
A.從海水中獲得少量飲用水,可采用蒸餾的方法
B.從氯化鈉溶液中獲得氯化鈉晶體,可采用直接過濾的方法
C.除去氯化鈉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鈉,可加入適量稀鹽酸
D.檢驗某井水是否為硬水,可使用肥皂水
B 【解析】 試題分析:A、從海水中獲得少量飲用水,可采用蒸餾的方法,正確,B、從氯化鈉溶液中獲得氯化鈉晶體,先加熱蒸發(fā),然后采用過濾的方法,錯誤,C、除去氯化鈉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鈉,可加入適量稀鹽酸,發(fā)生反應:Na2CO3+2HCl==2NaCl+H2O+CO2↑,可以除去,正確,D、檢驗某井水是否為硬水,可使用肥皂水,有浮渣產(chǎn)生或泡沫較少的是硬水,泡沫較多的是軟水,正確,故選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陜西省西安市2018屆九年級中考化學一;瘜W試卷 題型:科學探究題
實驗室中有一瓶標簽受損的無色溶液,如圖1所示,老師提示這是一瓶初中常用的溶液,要求同學們確認其溶質(zhì)成分。
【提出猜想】①氯化鈉②氫氧化鈉③硫酸鈉④碳酸鈉
【查閱資料】氯化鈉和硫酸鈉溶液pH=7可溶性硫酸鹽遇到可溶性的鋇鹽會產(chǎn)生白色沉淀。
【討論分析】經(jīng)過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猜想_____(填序號)不成立,其原因是_____。
【實驗探究】為了進一步確認其成分,同學們繼續(xù)進行探究: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1)取該溶液少許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稀鹽酸 | 無明顯現(xiàn)象 | 猜想_____不成立 |
(2)取該溶液少許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鋇溶液 | _____________ | 猜想③成立 |
假如猜想④成立,寫出(1)中發(fā)生的反應方程式_____。
【反思與交流】有同學提出用測pH的方法也可以確定該無色溶液,如圖2所示是幾位同學的實驗過程,其中正確的是_____。
①、② 氯化鈉和氫氧化鈉的化學式中Na右下角不是2 ④ 產(chǎn)生白色沉淀 Na2CO3+2HCl═2NaCl+H2O+CO2↑ B 【解析】本題考查了藥品成分的探究,溶液的酸堿度測定,堿、鹽的化學性質(zhì),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討論分析:經(jīng)過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猜想①、②不成立,其原因是:氯化鈉和氫氧化鈉的化學式中Na右下角不是2; 實驗探究:(1)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陜西省西安市2018屆九年級中考化學一;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將等質(zhì)量的鋅 和鐵分別入入左、右試管中,加入等質(zhì)量、等質(zhì)量分數(shù)的稀鹽酸,充分反應后,冷卻到室溫,金屬均有剩余,(U型管內(nèi)為水,初始液面相平,反應過程中裝置氣密性良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右試管中溶液為黃色
B. 兩試管中所得溶液的質(zhì)量相等
C. U型管中液面左升右降
D. U型管中液面仍相平
D 【解析】A、鐵和鹽酸反應會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氯化亞鐵溶液顯淺綠色,所以反應后右試管中溶液為淺綠色,錯誤;B、通過分析題中的反應可知,金屬均有剩余,所以鹽酸全部反應,生成的氫氣質(zhì)量相等,置換相同質(zhì)量的氫氣,所用的鐵和鋅的質(zhì)量不等,所以兩試管中所得溶液的質(zhì)量不相等,錯誤;C、通過分析題中的反應可知,金屬均有剩余,所以鹽酸全部反應,生成的氫氣質(zhì)量相等,氫氣的體積也相等,U形管兩端的氣體體積變...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西省2018屆初三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推斷題
同學們在學習酸堿的化學性質(zhì)時構建了如圖所示的知識網(wǎng)絡,A、B、C、D是不同類別的無機化合物,“—”表示物質(zh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fā)生化學反應。請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圖中一個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質(zhì)C應具備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2O3+6HCl===2FeCl3+3H2O 紅色(或紅棕色)固體不斷溶解,溶液由無色變成黃色 Ca(OH)2+H2SO4===CaSO4+2H2O(或HCl和任意一種堿) (可溶性)鹽且和Ca(OH)2、HCl反應符合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 【解析】(1)氧化鐵是紅色(或紅棕色)的金屬氧化物,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即Fe2O3+6HCl=2FeCl3+3H2O,現(xiàn)象是:紅色(或紅棕...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西省2018屆初三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物質(zhì)的結構決定性質(zhì),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過氧化氫與水化學性質(zhì)不同的原因是由于分子構成不同
B. 鹽酸與硫酸化學性質(zhì)相似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含有H+
C. 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鈣化學性質(zhì)相似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含有OH﹣
D. 金剛石與石墨物理性質(zhì)差異較大的原因是由于碳原子的結構不同
D 【解析】試題分析:A、分子是保持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的最小微粒,過氧化氫與水化學性質(zhì)不同的原因是由于分子構成不同,正確,B、鹽酸與硫酸化學性質(zhì)相似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含有H+,正確,C、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鈣化學性質(zhì)相似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含有OH﹣,正確,D、金剛石與石墨物理性質(zhì)差異較大的原因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錯誤,故選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哈爾濱市升學考試模擬調(diào)研測試(一)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欲測定某氯化鈉樣品(含少量碳酸鈉)中氯化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取50g固體樣品加入到一定量的氯化鈣溶液中,恰好完全反應,過濾,將濾液蒸干得到固體51.1g(不計溶質(zhì)損失),則樣品中氯化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為( )
A. 21.2% B. 78.8% C. 33.3% D. 25%
B 【解析】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可得關系式Na2CO3----2NaCl,設樣品中碳酸鈉的質(zhì)量為x Na2CO3----2NaCl 質(zhì)量增加量 106 117 11 x 51.1g-50g =,求得x=10.6, 故樣品中氯化鈉的質(zhì)量為50g-10.6g=39.4g 故樣品中氯化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78.8%,故選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貴州省遵義市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裝置或操作正確的是( )
A. 熄滅酒精燈
B. 加入固體
C. 檢查氣密性
D. 收集氧氣
D 【解析】A、熄滅酒精燈用燈帽蓋滅,不能用嘴吹,錯誤; B、向試管中加入固體時,試管要先平放,將固體放在試管口,而后慢慢將試管豎立,,不能向豎立的試管中直接加入固體,防止打破試管,錯誤; C、該裝置中檢查氣密性時氣體直接從長頸漏斗跑掉,故錯誤; D、氧氣難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正確。故選D。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