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1)近年來,電動車的推廣使用,促進了化石能源的節(jié)約和利用,人們越來越喜歡電能帶來的優(yōu)越性,與其他能源相比,你認為使用電能最大的優(yōu)點是 。
(2)我國西部地區(qū)是巨大的能源寶庫,其蘊藏豐富的資源主要有天然氣,但它是氣體很難保存和運輸,如果你是工程師,請?zhí)岢鲆环N利用天然氣的優(yōu)良途徑是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問答題
結(jié)合所學知識完成以下問題。
(1)除去木炭還原氧化銅后所得固體中的氧化銅,可選擇的溶液為_______;
(2)冬天用煤爐取暖不當會導致煤氣中毒。有人認為,在爐具上放一盆水就可以有效防止煤氣中毒,你對這種做法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將鐵粉放入硫酸鋅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渣中加入適量的鹽酸,觀察到有氣泡冒出,則濾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zhì)是______;
(4)廚房用水壺加熱冷水時,當溫度尚未達到沸點就觀察到水中有氣泡冒出,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高溫下氧化鐵受熱分解為四氧化三鐵和氧氣。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分)能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fā)是非常重要的 。
(1)將煤作為燃料,主要是利用 元素與氧氣反應放出的熱量;有時燃氣灶或煤爐會產(chǎn)生黑煙,是因為燃料中的碳不能 燃燒。
(2)汽車用柴油是由 加工的產(chǎn)品,汽車尾氣中氮的氧化物直接排放到空氣中,溶于雨水會形成 ;剂蠈Νh(huán)境的影響不容忽視,人們正在開發(fā)和利用的新能源之一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能源問題是全球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 、天然氣等.
(2)氯化銨固體受熱易分解為氨氣和氯化氫氣體,此過程需要不斷吸收熱量,兩種產(chǎn)物均不支持燃燒,舞臺上的幕布常用濃氯化銨溶液浸泡,可起到防火的作用.此幕布能防火的兩點原理是 和 .
(3)隨著全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化石燃料的消耗急增以及森林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大氣中的 含量不斷上升,從而引起溫室效應加劇.同時產(chǎn)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雨水,形成 ,對人類造成不容忽視的危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天然氣入贛后,我省一直有序推進車用CNG的利用。目前,宜春、萍鄉(xiāng)、新余等地均已有天然氣公交車開始運營,經(jīng)濟和環(huán)保效益明顯。
(1)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烷比汽油(主要成分可表示為C8H18)更容易充分燃燒,是清潔能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為了解決能源短缺問題,人們正在開發(fā)和利用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填寫一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探究題
近幾年我國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較為嚴重,主要是因為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
【提出問題】通過實驗證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閱資料】(1)“二氧化硫能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由紫紅色變?yōu)闊o色),該反應的化
學方程式為:5SO2 + 2KMnO4 + 2H2O = K2SO4 + 2MnSO4 + 2 X ”。這個化學方程式中
最后一種物質(zhì)X的化學式是: 。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樣,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闭垖懗龆趸蚺c澄清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并寫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 。
根據(jù)上述資料,甲同學、乙同學和丙同學分別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
【實驗探究】(3)甲同學:“實驗操作”:甲同學進行了如下圖所示A、B兩步實驗:
“實驗現(xiàn)象”: A中稀高錳酸鉀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得出結(jié)論”:煤燃燒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證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4)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實驗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 。
(5)丙同學:
“實驗操作”:丙同學進行了如下圖所示實驗(部分裝置在圖中略去):
【探究與結(jié)論】(6)上圖C裝置的作用是 。
(7)要證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現(xiàn)象是:丙同學的實驗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