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中,小強采用了如圖所示裝置:在由兩個注射器組成的密閉系統(tǒng)中留有空氣,給裝有細銅絲的玻璃管加熱,同時交替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直到玻璃管內的銅絲在較長時間內無明顯變化時停止加熱,待冷卻至室溫后,將氣體全部推至一個注射器內,觀察密閉系統(tǒng)內氣體體積的變化。
(1)在實驗加熱過程中,交替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_。
(2)寫出該實驗中反應的文字表達式:______。
(3)小強測得的實驗結果如下:
反應前注射器內氣體總體積 | 反應后注射器內氣體總體積 |
由此數(shù)據(jù)可以推算出他測定的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______(填“”、“”或“”)。造成該實驗出現(xiàn)誤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號)。
①沒有交替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
②讀數(shù)時沒有冷卻至室溫
③加入銅絲量太少
④加入銅絲量太多
(4)通過上面的實驗,你學到的測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使空氣中的氧氣與銅絲充分接觸,充分反應 銅氧氣氧化銅 ③ 通過化學反應除去混合物中的該成分,再測量混合物在反應前后體積(或質量)的變化,從而得出該成分的含量(合理即可)
【解析】
本實驗是通過銅與氧氣反應來測定氧氣在空氣中的含量,反應過程中要反復推斷活塞,目的是讓氧氣全部參加反應,為了實驗結果的準確,銅的量一定要足夠,另外,反應后要等到裝置完全冷卻再讀數(shù);測量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是,一般方法是通過化學反應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種成分,再根據(jù)體積或質量變化得出這種成分的含量。
(1)在實驗加熱過程中,交替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讓氧氣全部參加反應,使實驗結果更準確;
(2)銅和氧氣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氧化銅,反應文字表達式為:銅氧氣氧化銅;
(3)由此數(shù)據(jù)計算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為:。其原因可能是加入銅絲量太少;或沒有交替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或讀數(shù)時沒有冷卻至室溫。但是題干中已經說明“交替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內的銅絲在較長時間內無進一步變化時停止加熱,待冷卻至室溫”,所以其原因是③;
(4)本實驗中測量氧氣的含量是根據(jù)反應掉氧氣后剩余氣體的體積計算出氧氣的體積,再進一步求出氧氣的含量。所以,我們學到測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通過化學反應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種成分,再測量混合物在反應前后體積(或質量)的變化,從而得出該種成分的含量。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用來表示某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圖中和分別表示兩種元素的原子,仔細觀察圖,回答下列問題:
(1)A物質屬于_____;C物質屬于_____(填“混合物”、“單質”或“化合物”)。
(2)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_____。
(3)若A、B、C為初中化學中的常見物質,寫出符合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根據(jù)下列裝置圖,回答有關問題:
(1)寫出圖中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②______。
(2)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選擇裝置D作為發(fā)生裝置的優(yōu)點為_______對應選擇的固體藥品是____(填序號)。
A粉末狀石灰石 B塊狀大理石 C粉末狀生石灰 D塊狀生石灰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應該選用的收集裝置是_____( 填序號) ,理由是_______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滿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4)向含雜質的石灰石16g (雜質不與酸反應)加入足量稀鹽酸,等溶液質量不再改變時測得生成二氧化碳3.36L (二氧化碳的密度約為1.96 g/L) ,則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___________。(小數(shù)點后保留一位) 。求該石灰石樣品的純度__________________(請根據(jù)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在答題紙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用如下裝置進行CO還原CuO的實驗。試回答以下問題:
(1)實驗開始時,應先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填“通入CO”或“加熱氧化銅”)。
(2)指出該實驗中能證明發(fā)生了化學變化的證據(jù)為______________(寫一條)。
(3)C處放有點燃的酒精燈,是為了防止CO污染空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4)實驗結束時,先撤離酒精燈,繼續(xù)通入CO,直到玻璃管冷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實驗室中常用裝置。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①的名稱__________。
(2)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并收集較純凈的氧氣,所選用的裝置是_______(填裝置字母),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若要從充分加熱后的剩余固體中回收二氧化錳,需要實驗操作是_______。
(3)通常狀況下,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污染性氣體,極易溶解于水形成氨水,相同條件下密度比空氣小。實驗室中可以用濃氨水與生石灰制取氨氣。請從如圖中選出合適的儀器連接成一套制備并收集氨氣的裝置。則裝置的接口連接順序是______→f.上述實驗中,E裝置的作用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9年“世界水日”的宣傳主題為"Leavig no one behind"。
(1) “直飲水機”可將自來水凈化為飲用水,其內部使用的活性炭主要起_____________作用,生活中用_____檢驗飲用水是硬水還是軟水。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
(2)如圖為電解水的實驗裝置圖。通電一段時間后,玻璃管b中收集到的氣體是_______________該實驗說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組成的。
(3)ClO2是飲用水常用的消毒劑,制取ClO2的化學方程式為,X的化學式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儀器①的名稱____
(2)實驗室準備用氯酸鉀制取比較純凈的氧氣,采用的裝置組合是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收集裝置____,驗滿方法____。
(4)氨氣(NH3)是無色、有刺激性氣味、極易溶于水的氣體,實驗室常用加熱氯化銨和熟石灰固體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氣,則實驗室制取并收集氨氣的最佳裝置組合是____。(填字母)
(5)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如下組合實驗,對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驗證。
當打開A裝置中的分液漏斗活塞后,回答下列問題。
①A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②B中白磷能夠燃燒的原因是____。
③E處使紫色石蕊變成紅色的物質的化學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蚊蟲叮咬時,會分泌蟻酸.化學小組同學對蟻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對其進行探究.
[提出問題]蟻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質?
[查閱資料]I蟻酸的化學名稱叫甲酸,化學式為HCOOH
II蟻酸隔絕空氣并加熱時會分解生成兩種氧化物
Ⅲ濃硫酸具有吸水性
[實驗探究](1)向盛有蟻酸溶液的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觀察到溶液顏色變成_____色,說明蟻酸顯酸性.
(2)小芳同學根據(jù)蟻酸中含有______元素,推測出蟻酸在隔絕空氣并加熱分解時生成水.
(3)對它分解生成的另一種氧化物,小敏提出兩種猜想:猜想Ⅰ是CO2; 猜想Ⅱ是____________;
他們按如圖所示進行實驗:先向裝置中通入一會N2,再將蟻酸分解產生的氣體通入其中.
①先通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裝置A中無明顯變化,則猜想Ⅰ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③裝置C發(fā)生反應的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裝置D中的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甲酸受熱能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交流]從環(huán)保角度看,該裝置存在的明顯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小組同學利用蟻酸分解產生的氣體,測定C裝置中10g氧化銅樣品(雜質不參與反應)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shù),在不同時刻測定C中固體的質量(如表):
反應時間/min | 2 | 4 | 6 | 8 | 10 |
固體質量/g | 9.3 | 8.8 | 8.5 | 8.4 | 8.4 |
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完成以下問題:
①在稱量質量過程中,必須把玻璃管兩端封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樣品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shù)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圖.從中可獲取的信息是( 。
A. 金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
B. 一個金原子的中子數(shù)為197
C. 一個金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為79
D. 一個金原子中所含粒子總數(shù)為197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