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空氣的組成物質(zhì)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
A.氮氣 B. 氧氣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氣體
考點: 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
專題: 物質(zhì)的分類.
分析: 氧化物是指由兩種元素組成并且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抓住氧化物的特征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并且一種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 解:A、N2是由氮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不屬于氧化物;
B、O2是由氧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不屬于氧化物;
C、CO2是由碳、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則屬于氧化物;
D、稀有氣體是由氦氣、氖氣等多種物質(zhì)組成,屬于混合物,不屬于氧化物.
故選:C.
點評: 解答本題要正確的分析物質(zhì)的元素組成,如果物質(zhì)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就屬于氧化物.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t℃時,某物質(zhì)的溶液220g,蒸發(fā)去15g水后,析出晶體6g,又蒸發(fā)去10g水,析出6g晶體,再蒸去10g水又析出晶體的質(zhì)量為( )
A.4g
B.6g
C.10g
D.1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設計能夠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在空氣中灼燒鑒別黃銅和黃金
B.用品嘗的方法鑒別食用鹽和工業(yè)用鹽
C.用硫酸除去氯化鈉溶液中的氫氧化鈉
D.用酚酞試液檢驗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根據(jù)如圖所示列舉的初中常見的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
|
|
|
A B C D E F
(1)標號為①的儀器的名稱是 _______ __ 。
(2)實驗室用A裝置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是 ____ __ ,在制取過程中,試管中的棉花沒有燃燒,根據(jù)燃燒的條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用C裝置收集氧氣后,驗滿的具體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實驗裝置如圖F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填字母)
A.燃燒匙中的紅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燃燒匙中的紅磷不可以換成硫和木炭
C.選用紅磷是因為反應可以耗盡氧氣,生成固態(tài)的P2O5
D.本實驗可以證明空氣含有N2、O2、CO2和稀有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一種小球代表一種元素的原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該反應是置換反應
B. 該反應的本質(zhì)是原子的重新組合
C. 該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改變
D. 該反應中的生成物都是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認真分析示意圖并填空:
(1)如圖1所示,將一個用導熱性能良好的粗金屬絲(如銅絲或鋁絲)繞成的線圈罩在一支蠟燭的火焰上,火焰會熄滅.用燃燒的條件解釋此現(xiàn)象
(2)根據(jù)中和反應的實質(zhì),結合圖2補充完成式子:H++ = .這種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叫離子方程式.它也屬于國際通用的化學語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多彩的化學物質(zhì)世界
I、碳的世界豐富多彩。
(1)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右圖)
關于它們的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填字
母序號)。
A.屬于同一種物質(zhì) B.化學性質(zhì)相同
C.物理性質(zhì)相同 D.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用于表彰首次剝離出單層石墨的科學家。單層石墨稱為石墨烯,這種“只有一個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認為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堅硬、傳導電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下列關于石墨烯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填字母序號)。
A.石墨烯屬于有機物 B.石墨烯的硬度大于金剛石
C.石墨烯能導電 D.石墨烯中碳的化合價為+3
II、碳的化合物是化學世界中最龐大的家族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天然氣,它們都含有碳元素,其中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 (寫化學式)。
(2)碳化鈣(CaC2)俗稱電石,遇水劇烈反應生成乙炔(C2H2)氣和一種堿,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科學家設想利用太陽能加熱器“捕捉”CO2、“釋放”CO2,實現(xiàn)碳循環(huán)。
①使空氣中CO2含量減少的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②上述設想的優(yōu)點有 (填字母序號)。
A.原料可循環(huán)利用 B.有效利用太陽能 C.可全天候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