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水和空氣是人類生存必不可缺少的物質

(1)氧氣有很多用途,下列屬于氧氣用途的是____ 。(填序號)

A 醫(yī)療急救 B 食品充氣防腐 C 充入燈管,防止燈絲燒掉

(2)下列措施中對減輕空氣污染有效的是 ____(填序號)

A 家家都用汽車接送孩子上學 B 在汽車排氣管安裝尾氣處理裝置

C 提倡大、中學生上學騎自行車 D 大力推進中小學生就近入學

(3)關心水、愛護水,讓水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我國規(guī)定水質必須在感官性指標、化學指標、病理學指標等方面達標后方可以成為生活飲用水。各種指標的主要要求為:a.不得呈現(xiàn)異色 b.不得有異嗅異味 c.應澄清透明 d.不得含有細菌和病毒

①為達到c指標,先使用高鐵酸鈉(Na2FeO4)作絮凝劑,高鐵酸鈉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____。再靜置,然后采用右圖裝置進行過濾,請問圖中還缺少的一種儀器是____,在制作過濾器時需要將圓形濾紙折疊處理,下列圖示中不該出現(xiàn)的情形是____(填序號)

②為了實現(xiàn)a、b指標,可以利用____(填物質名稱)的吸附作用而達到;

③取適量經(jīng)過上述①②步驟處理后得到的水于燒杯中,加入肥皂水并攪拌,發(fā)現(xiàn)燒杯中有大量浮渣,則說明水樣是____(硬水軟水”),日常生活中使用硬水會帶來許多麻煩,家庭生活中常用來降低水的硬度并達到的d指標的方法是_____。

(4)O2H2的混合氣體共20g點燃使其充分反應,得到水蒸氣18g,則反應前混合氣體中,氧氣不可能超過__ g,氫氣不可能超過___g

【答案】A BCD +6 玻璃棒 D 活性炭 硬水 煮沸 18 4

【解析】

(1)A 醫(yī)療急救為氧氣用途,符合題意;

B 氧氣會加速食品的腐敗,食品充氣防腐不是氧氣的用途,不符合題意;

C 氧氣會與燈絲反應,充入燈管,防止燈絲燒掉,不是氧氣的用途,不符合題意;

故填:A。

(2)A 家家都用汽車接送孩子上學,增加廢氣排放,加重空氣污染;

B 在汽車排氣管安裝尾氣處理裝置,減少廢氣排放,減輕空氣污染;

C 提倡大、中學生上學騎自行車,減少廢氣排放,減輕空氣污染;

D 大力推進中小學生就近入學,減少廢氣排放,減輕空氣污染;

故選:BCD。

(3)高鐵酸鈉()中,鈉為+1,氧為-2價,設鐵的化合價為x,則,x=+6,故鐵元素的化合價為+6。采用右圖裝置進行過濾,圖中還缺少的一種儀器是玻璃棒,在制作過濾器時需要將圓形濾紙折疊處理,濾紙不能出現(xiàn)缺口,故填:D。

②為了實現(xiàn)a、b指標,即除去異色、異臭和異味,可以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而達到;

③取適量經(jīng)過上述①②步驟處理后得到的水于燒杯中,加入肥皂水并攪拌,發(fā)現(xiàn)燒杯中有大量浮渣,則說明水樣是硬水,日常生活中使用硬水會帶來許多麻煩,家庭生活中常用來降低水的硬度并達到的d指標的方法是煮沸,煮沸可使水中的鈣鎂離子沉淀。

(4)設參加反應反應的氫氣和氧氣的質量分別為x、y,則

解得x=2g,y=16g;可知有2g氧氣或氫氣未反應,則氧氣不可能超過18g,氫氣不可能超過4g。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CD、E、FG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A是赤鐵礦的主要成分,B、D組成元素相同,E是最輕的氣體。根鋸圖中相互轉化關系回答下列問題(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已略去)。

1)寫出CD、G的化學式:C___;D___;G___

2)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

____

3)物質B與物質D的化學性不相同,根本原因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興趣小組同學利用橫口管(如圖甲)等儀器設計裝置探究“ 氧氣的性質

1)如圖乙,將注射器內(nèi)液體甲注入廣口瓶中,發(fā)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 利用此裝置進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時,橫口管底部盛有的固體乙的作用是_____,該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_____。

2)完成(1)實驗后,在固體乙上方放一塊紅熱的木炭,再套上一個橫口管進行“木炭在氧氣中燃燒”實驗(如圖丙),為證明該反應有二氧化碳生成,液體丙應為_____(填名稱),觀察到的現(xiàn)象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設計是化學實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請根據(jù)下列實驗要求回答相關問題:

(活動與探究一)收集不同體積比例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氣體.

方案一:如圖1所示

1)請寫出硬質玻璃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2)該實驗能獲得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氣體,其原因是_____;

方案二:根據(jù)如圖2裝置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提示:飽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HCl氣體,部分夾持裝置及導管已略去)

1)寫出裝置A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2CO氣體應由_____(填“a”或“b”)通入,在C中混合后,由另一導管導出.

3)裝置C中濃硫酸的兩點主要作用:

干燥氣體,減少實驗誤差;_____

測定某鈣片(主要成分CaCO3)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shù),用如圖3裝置進行如下實驗:取研碎后的鈣片4克,倒入氣密性良好的錐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置于電子天平上測出裝置總質量.打開活塞,滴入足量稀鹽酸后關閉活塞,待氣泡不再冒出時,測出反應后裝置總質量.整理相關數(shù)據(jù)如下表

反應前總質量(克)

275.58

反應后總質量(克)

274.92

1)小明結合表中數(shù)據(jù),計算該鈣片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shù).(其它成分不與鹽酸反應).

2)該實驗中,如果裝置中不加固態(tài)干燥劑(干燥劑的作用:吸水但不吸二氧化碳),則最終所算得鈣片中碳酸鈣的質量將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研究性小組將某次實驗室制得的CO2氣體持續(xù)通入滴有無色酚酞試液的NaOH溶液中,測得pH值的變化曲線如下圖所示:

已知:

NaHCO3溶液顯堿性,NaHCO3溶液微熱時不會轉化成碳酸鈉溶液。

Na2CO3溶液轉化成NaHCO3溶液時,溶液的堿性會減弱。

③二氧化碳持續(xù)通入氫氧化鈉溶液發(fā)生如下反應:

CO2+2NaOH=Na2CO3+H2O Na2CO3+ H2O+CO2=2NaHCO3

試回答下列問題:

1)通入少量CO2氣體時溶液仍顯紅色,其原因是_________。

2)實驗剛結束時測得溶液的pH<7,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將最后所得的溶液微熱后冷卻至室溫,溶液變_________色,其原因是_______。

3)若C點為某種溶質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則C點是_____這種物質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化學方程式中,書寫正確的(

A.2P+5O22P2O5B.2H2O22H2O+O2

C.KMnO4K2MnO4+MnO2+O2D.S+O2S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可制備氧氣: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 但實驗中發(fā)現(xiàn)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chǎn)生。

[提出問題]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么呢?

[猜想假設]猜想一:臭氧(化學式為O3

猜想二: HCl

猜想三: Cl2。

同學們認為不需要實驗驗證就可以判斷猜想二是錯誤的,理由為____

[查閱資料]

1 Cl2 +H2O=HClO + HCl,那么HC1O的相對分子質量為____

2)臭氧在MnO2存在的情況下極易分解成氧氣。

3)氯氣可使?jié)駶櫟牡矸鄣饣浽嚰堊兯{。

[實驗探究]

查閱資料后大家認為猜想一是錯誤的,理由為____

[反思拓展]

1)欲證明二氧化錳是氯酸鉀分解的催化劑,需證明二氧化錳的____、______在反應前后不變。

2)自來水廠常用氯氣來殺菌消毒,氯氣和水反應后會產(chǎn)生H+、ClC1O,而野外常用漂白粉主要成分化學式為CaC1O2。你認為在水中起殺菌消毒作用的離子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完成下列變化的文字表達式或者符號表達式并按要求填空。

1)加熱碳酸氫銨固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鎂帶在空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現(xiàn)象:鎂帶燃燒,發(fā)出___________,放出大量的熱,生成白色粉末狀固體,所以鎂被用來制造_____________

3)氨氣和氯化氫氣體反應產(chǎn)生白煙的表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久置的石灰水變質形成白膜的表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次探究實驗中,某學習小組將a 克高錳酸鉀充分加熱至不再放出氣體為止,若試管中剩余固體的質量隨時間變化關系如圖所示。請計算:

1)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反應生成氧氣的質量為_______g

2)該小組加入的高錳酸鉀的質量(即a克)是多少_______?(要求寫出計算過程)

3)反應后剩余固體中鉀、錳兩種元素的質量比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