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吉林省長春市2006年中考理科綜合試卷化學試題 題型:059
請對以下方案及現象做出合理補充或解釋:
(1)將NaOH溶液滴在________上,再與標準比色卡比較,便可粗略測定氫氧化鈉溶液的酸堿度.
(2)用一種試劑分別與食鹽水、氫氧化鈉溶液、稀硫酸作用,就能把它們直接鑒別出來,這種試劑是________.
(3)不能服用NaOH治療胃酸過多,原因是NaOH具有________性.
(4)用Na2CO3和KOH在溶液中進行反應制取NaOH,無法達到目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廣東省肇慶市2006年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化學試題 題型:059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燃料.下面是人類大規(guī)模使用燃料的大致順序:木柴→木炭→煤→石油、天然氣.
(1)上述燃料中屬于化石燃料的是________.這些化石燃料屬于________(填“純凈物”或“混合物”),其中通常被稱為“清潔能源”的是________.
(2)天然氣(主要成分為CH4)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廣東省肇慶市2006年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化學試題 題型:059
隨意丟棄廢舊干電池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而廢舊干電池中的許多物質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請根據如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示中屬于非金屬單質的是________,屬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寫化學式).
(2)將鋅皮洗凈后可用于制取氫氣,則鋅與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3)取干電池內的填充物溶于水,過濾,得到A的溶液和黑色不溶物,灼燒黑色不溶物得MnO2.
①MnO2在實驗室制取氧氣中起的是________作用;
②將A的溶液分為兩份,一份加入燒堿溶液,加熱產生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它能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色,可知該氣體的化學式為________;另一份加入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滴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則可推知A物質的化學式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四川省自貢市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化學試題(非課程改革卷) 題型:059
某同學將一段光亮無銹的細鐵絲繞成螺旋狀,放入試管底部,再倒立于一個盛有水的水槽里(如圖),一周后,觀察到鐵絲的表面生成了一層紅褐色的鐵銹,試管內的水面不再上升.
(1)你認為試管內的水上升的體積,約占試管內空氣體積的________(忽略鐵絲體積);
(2)若要防止家中切了菜的菜刀生銹,在每次使用完后你認為應該怎樣做?
________;
(3)工業(yè)上,在焊接金屬制品前,常用稀鹽酸來清除表面的鐵銹,其原理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四川省廣安市高中階段教育學校招生考試化學試題 題型:059
實驗探究:
實驗發(fā)現:
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無色酚酞試液溶液呈紅色.
提出問題:
氫氧化鈉溶液中存在H2O、Na+、OH-粒子,是什么粒子使酚酞變紅的呢?
假設猜想:
猜想一:使酚酞變紅可能是NaOH溶液中的水分子;
猜想二:使酚酞變紅可能是________;
猜想三:使酚酞變紅可能是________.
設計實驗:
(1)取2 mL蒸餾水,滴入幾滴酚酞試液.
實驗現象:溶液呈無色,說明猜想________不正確;
(2)取2 mL NaCl溶液,滴入幾滴酚酞試液.
實驗現象:溶液呈無色,說明猜想________不正確;
(3)實驗結論:
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無色酚酞試液溶液呈紅色,說明使酚酞試液變紅色的粒子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四川省廣安市高中階段教育學校招生考試化學試題 題型:059
按物質的分類,在下列三組物質中均有一種物質與其它三種物質類別不同.例如:KOH、KNO3、Ba(OH)2、Ca(OH)2四種物質中,KNO3與其它三種物質類別不同,因為它屬于鹽類.請按這種方法在下列各組物質中找出不同于其它三種的物質,并指明所選物質的類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9年廣東省中考化學試題 題型:059
為確定木炭還原氧化銅后的固體成份,請你與興趣小組的同學完成以下探究
對固體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金屬銅;
猜想Ⅱ:除銅外,還含有氧化銅;
猜想Ⅲ:除銅外,還含有木炭;
猜想Ⅳ:除銅外,還含有氧化銅、________.
進行實驗:實驗流程見下圖:
問題與討論:
(1)步驟②包括溶解、________兩步操作,它們共同用到的玻璃儀器是燒杯、________.
(2)C的化學式為________,D的化學式為________,由此推出固體B中含有________(寫化學式),步驟④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3)結合(2)的結論推斷:如果溶液A顯藍色,則溶液A的溶質的化學式為________,說明樣品中含有________,則證明猜想________成立;如果溶液A無色,則證明猜想________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9年廣東省肇慶市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059
興趣小組同學為了弄清即將維修的沼氣池中氣體的成分,進行了有關實驗.請你與他們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動:
收集氣體:將不加蓋的礦泉水瓶裝滿水,用細繩吊入池中,再用木棍撥動使瓶中的水全部倒出(見下圖),然后迅速拉起礦泉水瓶,蓋上瓶蓋.這種方法屬于________集氣法.
對氣體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CH4;
猜想Ⅱ.全部是CO;
猜想Ⅲ.全部是CO2;
猜想Ⅳ.是CH4和CO2的混合氣體.
實驗和推斷:
(1)若“現象a”為石灰水變渾濁,則說明氣體]中含有________氣體.
(2)步驟②的目的是________;步驟③“注水裝置”應選下圖中的________(填序號).
(3)若“現象b”為杯壁有水霧出現,有同學認為“猜想Ⅰ或Ⅳ”成立,其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另有同學認為此現象不能證明收集到的氣體中一定含有氫元素,理由是________;要排除這種干擾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4)采取(3)中的排除干擾措施后:若“現象a、b”無明顯現象,“現象c”石灰水變渾濁,則證明“猜想________”成立;若“現象a、c”均為石灰水變渾濁,“現象b”為杯壁有水霧,則證明“猜想________”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9年安徽省中考化學試題 題型:059
小亮發(fā)現:收集的氧氣占集氣瓶容積的60%(空氣占40%)時,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那么,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氧氣濃度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對此展開探究:
第一組實驗:取5只集氣瓶,編號為①、②、③、④、⑤,分別裝人其總容積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恰好把5只集氣瓶中的水排去.將帶火星的木條依次插入①~⑤號瓶中,記錄實驗現象.
小亮在前一組實驗的基礎上又做了第二組和第三組實驗,三組實驗的數據和現象見下表.
請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一個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2)使用帶火星的木條驗滿氧氣的方法是否可靠:________(填“是”或“否’').
(3)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收集的氧氣占容積的體積分數+瓶中空氣占容積的體積分數×________%.
(4)收集的氧氣占容積的體積分數最低為________%時,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這時集氣瓶中氧氣分數是________%(計算結果保留整數).
(5)用帶火星的木條直接檢驗雙氧水受熱分解產生的氧氣時,往往難以復燃,這是因為在加熱生成氧氣的同時產生大量水蒸汽所致,此時混合氣體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如下圖所示.若只考慮氧氣的體積分數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欲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應將加熱雙氧水的最高溫度控制在________℃.
(6)采取“半值法”探究能減少實驗次數.例如:第一組實驗若按③、④的編號順序進行實驗,即可確定下一組實驗收集的氧氣占容積的體積分數應在30%~40%之間,從而省去編號為①、②、⑤的實驗.同理,第二組實驗可以省去的實驗編號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9年安徽省中考化學試題 題型:059
類比法是化學研究物質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的化學性質與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熱條件下也分解,僅生成三種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對此展開探究:
(1)小明首先根據草酸中含有________元素,可推測生成物中含有水.
(2)小明對分解生成的其他產物進行猜測、驗證:
假設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實驗一: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實驗現象是________,小明據此判斷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設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實驗二:小明用下圖裝段進行實驗,從而證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請回答:A裝置中黑色固體粉末是________(填化學式),A裝置中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
(3)討論交流:
小芳認為,小明的“實驗二”不需要B裝置也能夠推斷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你是否支持小芳的觀點: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請說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小芳認為,從環(huán)保的角度看,“實驗二”裝置有一個缺陷,請你指出該缺陷:________,處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