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205672  205680  205686  205690  205696  205698  205702  205708  205710  205716  205722  205726  205728  205732  205738  205740  205746  205750  205752  205756  205758  205762  205764  205766  205767  205768  205770  205771  205772  205774  205776  205780  205782  205786  205788  205792  205798  205800  205806  205810  205812  205816  205822  205828  205830  205836  205840  205842  205848  205852  205858  205866  211419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以下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 點燃酒精燈B. 研磨后聞氣味C. 滴加液體D. 加熱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向一定質(zhì)量的鐵粉和碳酸鈣粉末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共收集到2.6g混合氣體。將混合氣體通過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5g白色沉淀。

(1)混合固體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為______g;

(2)2.6g混合氣體中氫氣的質(zhì)量為_____g

(3)求混合固體中鐵的質(zhì)量分數(shù)____。(已知:CaCO3+2HCl=CaCl2+H2O+CO2CO2+Ca(OH)2=CaCO3↓+H2O Fe +2HCl=FeCl2+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進行常見酸、堿、鹽的性質(zhì)實驗,發(fā)現(xiàn)實驗臺上擺放的藥品中(如下圖),有一溶液的試劑瓶未蓋瓶蓋且標簽破損,于是對這瓶溶液進行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這瓶溶液是什么溶液?

(獲得信息)標簽破損的物質(zhì)是氯化鈉、氫氧化鈉、碳酸鈉之一;碳酸鈉的水溶液能使酚酞變紅。

(提出猜想)這瓶溶液是:

猜想一:氯化鈉

猜想二:氫氧化鈉

猜想三:碳酸鈉

(實驗推斷)

(1)取該樣品滴加無色酚酞試液,溶液呈紅色,得出結論:該溶液一定不是___(填化學式),該溶液的PH____ 7(選填”“ ”“ =” )

(2)小剛另取該樣品滴加稀鹽酸有氣體產(chǎn)生,小剛得出結論:該溶液一定是碳酸鈉溶液;

(3)小軍認為小剛的結論不完全正確,理由是氫氧化鈉在空氣中變質(zhì)后其產(chǎn)物與鹽酸反應也能產(chǎn)生氣泡;

(繼續(xù)探究)另取該樣品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觀察到有____產(chǎn)生,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是______;靜置后,取上層清液,滴入酚酞試液,溶液呈無色;

(實驗結論)所取樣品中所含的溶質(zhì)是_____ (填化學式)

(思維拓展)若樣品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靜置后取上層清液,滴入酚酞,溶液呈紅色。則樣品中所含有的溶質(zhì)是____(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是初中化學常見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之間的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

根據(jù)以上信息,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_____,該反應屬于______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

(2)反應③在一定溫度下進行,若乙為Fe2O3,則丙為Fe;若丙為Cu,則乙為____(填化學式);當丙為Cu時,請寫出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物質(zhì)甲與乙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丙和丁,它們的微觀示意圖和反應前后的質(zhì)量如下表所示。

物質(zhì)序號

微觀示意圖

反應前質(zhì)量/g

34

60

0

0

反應后質(zhì)量/g

0

x

18

64

(1)表中的四種物質(zhì)中,屬于單質(zhì)的是____(填化學式);

(2)表中的四種物質(zhì)中,X的值是____;

(3)構成的物質(zhì)中所代表的元素的化合價為____

(4)上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1是兩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圖 2是氯原子和硫離子的結構示意圖。

(1)1方框的橫線上應填的符號是____,圖2橫線上的數(shù)字是___;

(2)用化學符號和數(shù)字填空:氯原子______3個鈉離子____;

(3)1中的鈉元素與圖2中的硫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是____

(4)根據(jù)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不能直接獲得的信息是_____(填序號)。

A 核電荷數(shù) B 相對原子質(zhì)量 C 電子層數(shù) D 最外層電子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甲、乙兩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甲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比乙大

B. 35℃時100g甲的飽和溶液中含甲的質(zhì)量為60g

C. 將等質(zhì)量的甲、乙,分別配成10℃的飽和溶液,所需水的質(zhì)量:甲>

D. 20℃時乙的溶解度小于甲的溶解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外實驗,利用下列裝置來探究磷單質(zhì)在空氣中燃燒后氧氣濃度的變化情況。

(提出問題)足量紅磷在密閉的四頸平底燒瓶內(nèi)充分燃燒,熄滅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氣剩余?

(猜想假設)猜想①:有氧氣剩余;

猜想②:無氧氣剩余。

(實驗驗證)該小組同學按如圖1組裝好實驗裝置,用高能激光筆分別照射燃燒匙上的紅磷和白磷,紅磷燃燒直至熄滅,白磷無明顯變化;待裝置完全冷卻后,將裝有白磷的燃燒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筆照射,白磷被點燃。

(1)激光筆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紅磷的燃燒產(chǎn)物與瓶底熱水反應生成磷酸(H3PO4)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

(3)實驗過程中燃燒匙內(nèi)的白磷第一次未燃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

(實驗結論)根據(jù)上述實驗現(xiàn)象,得出如下結論

(4)結論1:猜想_______正確

結論2:課本上燃燒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方法是_____(選填嚴謹不嚴謹”),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

(注意:若答對第(5)(6)小題獎勵4,化學試卷總分不超過60分。)

(拓展延伸)如圖2是該小組同學從開始實驗到最后裝置冷卻后的整個實驗過程中,用氧氣傳感器測量容器內(nèi)氧氣濃度變化的曲線圖

(5)在圖中_____ (選填“A”“B”“C”“D”“E")點時紅磷燃燒熄滅。請你解釋曲線AB段、DE段氧氣濃度變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得知,能夠較精確地驗證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的藥品是鐵絲絨,利用鐵與氧氣、水等的緩慢氧化,可以將空氣中的氧氣濃度消耗至0.2%。將足量細鐵絲絨固定于試管底部,并倒扣在裝有水的燒杯中(如圖3),一段時間后你將看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類比法是化學研究物質(zhì)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H2C2O4)的化學性質(zhì)與碳酸相似,受熱分解后得到三種氧化物。某興趣小組對草酸的有關性質(zhì)進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草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__________色;猜想二:三種氧化物可能是 CO2、CO __________(填化學式),該猜想的依據(jù)是________

(查閱資料)

①無水硫酸銅是一種白色粉末,遇水變成藍色。

②向氯化鈀溶液中通入 CO,會產(chǎn)生黑色沉淀。

(實驗探究)興趣小組為驗證猜想二,將草酸受熱后得到的氣體依次通過下圖中裝置。

(實驗結論)當觀察到裝置 A 中變藍、B 中變渾濁、C中出現(xiàn)___________的實驗現(xiàn)象時,證明猜想二是正確的。寫出 B 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實驗反思)①根據(jù)實驗結論,從環(huán)保角度考慮,實驗中應對尾氣進行處理,處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裝置 A 和裝置 B 能否對調(diào)順序,為什么?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是造福人類的科學。其分支之一能源化學-使用新能源汽車可節(jié)約化石燃料。

1)煤塊經(jīng)粉碎處理后,在空氣中燃燒得更快、更充分,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

2)為緩解能源危機人們正積極開發(fā)利用新能源。請寫出一種新能源_______

3)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可立即蓋上鍋蓋,其滅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

4)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性可以有效地去除冰箱異味;

5)氫氣被譽為最清潔的能源,原因是____(用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