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劉鶚在《老殘游記》中這樣描寫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銀里養(yǎng)著兩丸黑水銀…“眼睛是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但如果不注意用眼的衛(wèi)士,就會使眼睛發(fā)生病變.據調查統(tǒng)計山東省初中學生視力不良(主要的近視)檢出率為78.62%,比全國高出20個百分點,這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學生用眼衛(wèi)生的高度關注.我們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才能保持眼睛的健康.如圖是眼的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上面詩句中的“如白銀”指的是圖中[_____]_____.
(2)若長時間近距離看書寫字,看電視或沉溺于上網,容易導致睫狀體的調節(jié)負擔過重,[_____]_____不能恢復原狀,甚至眼球的前后徑過長,致使遠處物體折射形成的物像落到了[_____]_____前方,形成近視.
(3)在汶川地震救援過程中剛就出的傷員需用黑布遮住眼睛,這是因為傷員長時間在黑暗環(huán)境中,突見光亮后[_____]_____不能迅速調節(jié)進入眼內光線的多少視網膜容易被灼傷.
(4)俗話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這是因為眼睛角膜里分布著豐富的_____.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由3個圓所構成的類別關系圖,其中I為大圓,II和III分別為大圓之內的小圓.符合這種類別關系的是( )
A.I無脊椎動物、II節(jié)肢動物、III蝗蟲
B.I中樞神經系統(tǒng)、II脊髓、III腦
C.I種子植物、II孢子植物、III被子植物
D.I內分泌腺、II垂體、III肝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 )
A.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 B.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C.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 D.生物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人生長發(fā)育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受精卵只有到達母體子宮后,才開始進行分裂和分化
B.嬰兒的出生標志著人體生長發(fā)育的開始
C.試管嬰兒指用人工方法讓卵細胞和精子在體外受精,并在試管內發(fā)育成嬰兒
D.青春期是一生中身體發(fā)育和智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從2016年起,足球成為北京市體育中考測試項目。考生聽到發(fā)令后,需要向前帶球,依次繞桿,通過最后一個標志桿后,至少觸球一次并繼續(xù)帶球通過終點線。每人可測試兩次,記錄最好成績。請回答問題。
(1)聽到發(fā)令后,考生立刻向前帶球。這一動作的完成,主要是_________調節(jié)的結果。這種機體對外界刺激所發(fā)生的有規(guī)律的反應被稱為_________。以下流程圖解釋了這種現象,請將下列結構名稱的代號填入該流程圖中。_________
①支配肌肉的神經 ②耳蝸 ③聽覺神經
(2)在帶球過程中,幫助考生對觸球角度和力度做出準確判斷的結構位于下圖的[ ] _________中。下圖中的[ ] _________主要負責維持身體平衡,協(xié)調運動。在帶球繞桿過程中,考生的呼吸會加快,調節(jié)呼吸頻率的中樞位于如圖的[ ] _________中。
(3)當第二次測試成績更好時,考生會十分激動,歡呼雀躍,同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多,促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這是_________調節(jié)和_________調節(jié)共同作用的結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體細胞內的染色體,正常來源是:
A.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B.一半以上來自父方,一半以下來自母方
C.一半以下來自父方,一半以上來自母方
D.與父親相似的人,來自父親的染色體多, 與母方相似的人,來自母方的染色體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一農田長期使用一種農藥后害蟲群體密度變化曲線。下列敘述中,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的是
A. 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群體的抗藥性逐漸增強
B. 農藥使害蟲產生變異
C. 害蟲抗藥性的形成是農藥對害蟲定向選擇的結果
D. 從曲線變化可知,害蟲群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近100多年來,科學家在德國先后發(fā)現了7具始祖鳥化石,始祖鳥化石證實鳥類起源( )
A.古代魚類
B.古代兩棲類
C.古代爬行類
D.古代哺乳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