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觀察蚯蚓,回答下列問題:
(1)蚯蚓身體呈圓筒形,前端和后端可依據(jù)[]_____的位置來區(qū)分。
(2)蚯蚓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_____者,它能將有機廢物分解為無機物,供給綠色植物再利用。
(3)用手觸摸蚯蚓,還能感覺到它的體表有粘液,故實驗中要不斷地用浸濕的棉球輕擦蚯蚓的體表,這樣做是為了使其體表保持濕潤,有利于蚯蚓用_____來呼吸。
(4)實驗完畢后我們應將蚯蚓_____。
【答案】3環(huán)帶 分解 體壁 放回大自然
【解析】
蚯蚓屬于環(huán)節(jié)動物,沒有骨骼,蚯蚓的運動是依靠縱、環(huán)肌的交互舒縮及體表的剛毛的配合而完成的;蚯蚓用濕潤的體壁呼吸,蚯蚓以土壤中的腐殖質為食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分解者。圖中1前端、2體節(jié)、3環(huán)帶、4體節(jié)。
(1)在蚯蚓前端有一個分節(jié)不明顯、顏色較淺的環(huán)帶。前端離環(huán)帶近約13個體節(jié),后端離環(huán)帶遠,因此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可依據(jù)[3]環(huán)帶的位置來區(qū)分。
(2)蚯蚓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分解者,它能把有機廢物分解為無機物,如二氧化碳、水、無機鹽,供給綠色植物再利用。
(3)蚯蚓是用濕潤的體壁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氧氣先溶解在體壁的粘液里,然后滲透到體壁內的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過體壁排出體外。因此,在觀察中,要經常用浸濕的棉花輕輕擦拭蚯蚓的體表,是為了保持體表濕潤,保證蚯蚓的呼吸。
(4)我們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實驗完畢后我們應將蚯蚓放回大自然。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中描述的兩種動物的共同特征是( )
①前肢變?yōu)橐?/span> ②體溫高而恒定 ③體內有氣囊 ④胎生、哺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鯽魚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魚,觀賞金魚就是由鯽魚演化而成的。請你仔細觀察下圖中魚的外部形態(tài),然后回答問題。
(1)鯽魚的身體呈_______型,鯽魚的體表覆蓋 _______,用手摸鯽魚的體表,感覺到______。
(2)身體兩側大多有_____________,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3)“魚兒離不開水”,這是因為魚用____________呼吸。
(4)圖中(1)是_________,(6)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敏同學在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與對應的解決方法,正確的是
A. 物像不清晰——調節(jié)光圈 B. 物像偏右下方——向左下方移動玻片
C. 視野較喑——用平面鏡反光 D. 物像太小——換高倍目鏡或高倍物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表示某校生物興趣小組在 進行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的 探究實驗時使用的裝置。請分析回答:
(1)若A為黑色塑料袋,且C處閥門關
閉。這樣密封一晝夜后,將玻璃導管的B端插入裝置丙中的石灰水中,再將閥門C打開,用手擠壓塑料袋,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呼吸作用釋放出了______氣體。
(2)將乙裝置放在______下,興趣小組的同學看到試管中出現(xiàn)了小氣泡,當氣體充滿試管容 積的1/2時,取出試管進行實驗。若該氣體能使快要熄滅的衛(wèi)生香復燃,可以得出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的結論。
(3)若A為無色透明且干燥的塑料袋,將裝置甲放在陽光下一段時間后,塑料袋的內壁附有 許多小水珠?梢酝茰y小水珠是由植物的______作用散失的水蒸氣凝結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減少的。在一個池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下列生物群體中,構成一個“級”的是
A. 所有的魚類 B. 所有的動物
C. 所有的生物 D. 所有直接以生產者為食的動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人血涂片的物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人體的血液由圖中的①②④組成
B. 若此人有炎癥,則圖中②的數(shù)量應該比①多
C. ①②④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①,過少會引起貧血
D. 人體受傷流血時,③能促進止血并加速凝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