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燕山區(qū)一模)定義:對于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任意線段AB及點P,任取線段AB上一點Q,線段PQ長度的最小值稱為點P到線段AB的距離,記作d(P→AB).
已知O為坐標原點,A(4,0),B(3,3),C(m,n),D(m+4,n)是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四點.根據(jù)上述定義,解答下列問題:
(1)點A到線段OB的距離d(A→OB)=
2
2
2
2
;
(2)已知點G到線段OB的距離d(G→OB)=
5
,且點G的橫坐標為1,則點G的縱坐標為
1-
10
或1+
10
1-
10
或1+
10

(3)當m的值變化時,點A到動線段CD的距離d (A→CD)始終為2,線段CD的中點為M.
①在圖(2)中畫出點M隨線段CD運動所圍成的圖形并求出該圖形的面積.
②點E的坐標為(0,2),m>0,n>0,作MH⊥x軸,垂足為H.是否存在m的值,使得以A、M、H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OE相似?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分析:(1)如圖(1)過點A作AC⊥OB于C,由B點的坐標就可以得出OB平分∠xOy,由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AC的值而得出結論;
(2)如圖(2),過點G1作G1F⊥OB于點F,則G1F就是點G1到線段OB的距離.過點D作G2D⊥OB交直線x=1于點G2,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和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結論;
(3)①如圖(3),運用分類討論思想,當點C在以A為圓心,半徑為2的⊙A的右半圓上時,當點C從C1到C2時,當點C從C4到C3時,當點D在以A為圓心,半徑為2的⊙A的左半圓上時,點M在圓弧M1FM4上運動;根據(jù)圓的面積公式和矩形的面積公式就可以求出結論;
②利用分類思想分情況討論如圖(4),當點M位于左側圓弧上時,m≤0,不合題意;如圖(4),當點M位于線段M1M2上時,由學生三角形的性質就可以求出結論,如圖(5),當點M位于右側圓弧M1FM4上時,連結GM,其中點G是圓弧的圓心,坐標為(6,0).根據(jù)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就可以求出結論.
解答:解:(1)作AC⊥OB于C,
∴∠ACO=90°.
∵B(3,3),
∴OB平分∠xOy,
∴∠AOB=45°.
∴∠OAC=45°,
∴∠OAC=∠AOC,
∴AC=OC.
∵A(4,0),
∴OA=4.
在Rt△AOC中,由勾股定理,得
AC=2
2

∴點A到線段OB的距離d(A→OB)=2
2

故答案為:2
2
;

(2)∵OB平分∠xOy,
∴OB的解析式為:y=x
∵點G的橫坐標為1,
∴點G在直線x=1上,設直線x=1交x軸于點H,交OB于點K.
①如圖,過點G1作G1F⊥OB于點F,則G1F就是點G1到線段OB的距離.
∵OB的解析式為:y=x,
∴△G1FK,△DHK均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d(G1→OB)=
5

∴KF=
5
,由勾股定理得GK=
10
,
∵KH=OH=1,
∴HG1=
10
+
1.
即G1的縱坐標為
10
+1;
②如圖,過點D作G2D⊥OB交直線x=1于點G2,由題意知△DKG2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d(G2→OB)=
5
,
∴DK=DG2=
5
,
∴G2K=
10

∴G2H=
10
-1

∴點G2同樣是滿足條件的點.
∴點G2的縱坐標為1-
10

綜上,點G的縱坐標為1+
10
或1-
10


(3)①如圖(3),當點C在以A為圓心,半徑為2的⊙A的右半圓上時,點M在圓弧M1FM4上運動;
當點C從C1到C2時,點M在線段M1M2上運動;
當點C從C4到C3時,點M在線段M4M3上運動;
當點D在以A為圓心,半徑為2的⊙A的左半圓上時,點M在圓弧M2OM3上運動;
∴點M隨線段CD運動所圍成的封閉圖形是圖中實線部分,面積為16+4π.  
②存在.
圖(4)由A(4,0),E(0,2),得
OE
OA
=
2
4
=
1
2

( i)當點M位于左側圓弧上時,m≤0,不合題意;
( ii)如圖(4),當點M位于線段M1M2上時,
∵MH=2,∴只要AH=1,就有△AOE∽△MHA,
此時OH1=5,OH2=3.
∵點M為線段CD的中點,CD=4,
∴OH1=5時,m=3;OH2=3時,m=1.               
( iii)如圖(5),當點M位于右側圓弧M1FM4上時,連結GM,其中點G是圓弧的圓心,坐標為(6,0).
圖(5)設MH3=x,∵AH3>M3H3
∴AH3=2x,∴GH3=2x-2,又GM=2,
在Rt△MGH3中,由勾股定理得:(2x-2)2+x2=22,
解得x1=
8
5
,x2=0(不合題意,舍去),
此時AH3=
16
5
,OH3=OA+AH3=
36
5
,
∵點M為線段CD的中點,CD=4,∴m=
26
5

綜上所述,存在m=1或m=3或m=
26
5
,使得以A、M、H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OD相似.
點評:本題考查了點到直線的距離的運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的運用,勾股定理的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質的運用,點的坐標的運用,解答時證明三角形相似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求解是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燕山區(qū)一模)若實數(shù)a與-3互為相反數(shù),則a的值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燕山區(qū)一模)春節(jié)假期,全國收費公路7座以下小型客車實行免費通行.據(jù)交通運輸部統(tǒng)計,春節(jié)期間,全國收費公路(除四川、西藏、海南外)共免收通行費846 000 000元.把846 000 000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應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燕山區(qū)一模)如圖,點P是⊙O的弦AB上任一點(與A,B均不重合),點C在⊙O上,PC⊥OP,已知AB=8,設BP=x,PC2=y,y與x之間的函數(shù)圖象大致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燕山區(qū)一模)如圖,直線y=2x-1與反比例函數(shù)y=
kx
的圖象交于A,B兩點,與x軸交于C點,已知點A的坐標為(-1,m).
(1)求反比例函數(shù)的解析式;
(2)若P是x軸上一點,且滿足△PAC的面積是6,直接寫出點P的坐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13•燕山區(qū)一模)閱讀下列材料:
問題:如圖(1),已知正方形ABCD中,E、F分別是BC、CD邊上的點,且∠EAF=45°. 判斷線段BE、EF、FD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小明同學的想法是:已知條件比較分散,可以通過旋轉變換將分散的已知條件集中在一起,于是他將△DAF繞點A順時針旋轉90°,得到△BAH,然后通過證明三角形全等可得出結論.
請你參考小明同學的思路,解決下列問題:
(1)圖(1)中線段BE、EF、FD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是
EF=BE+DF
EF=BE+DF
;
(2)如圖(2),已知正方形ABCD邊長為5,E、F分別是BC、CD邊上的點,且∠EAF=45°,AG⊥EF于點G,則AG的長為
5
5
,△EFC的周長為
10
10
;
(3)如圖(3),已知△AEF中,∠EAF=45°,AG⊥EF于點G,且EG=2,GF=3,則△AEF的面積為
15
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