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怎樣解釋全息照相

一般照相機照出的照片都是平面的,沒有立體感.用物理術(shù)語來說,得到的僅是二維圖像,很多信息都失去了.當激光出現(xiàn)后,人類才第一次得到了全息照片.所謂全息照片就是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或透射)光波中全部信息的先進照相技術(shù).全息照片不用一般的照相機,而要用一臺激光器.激光束用分光鏡一分為二,其中一束照到被拍攝的景物上,稱為物光束;另一束直接照到感光膠片即全息干板上,稱為參考光束.當光束被物體反射后,其反射光束也照射在膠片上,就完成了全息照相的攝制過程.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用肉眼去看,全息照片上只有些亂七八糟的條紋.可是若用一束激光去照射該照片,眼前就會出現(xiàn)逼真的立體景物.更奇妙的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就可以看到原來物體的不同側(cè)面.而且,如果不小心把全息照片弄碎了,那也沒有關(guān)系.隨意拿起其中的一小塊碎片,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原來的被攝物體仍然能完整無缺地顯示出來.全息照相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利用兩束光的干涉來記錄被攝物體的信息.這個理論很早就有人提出過,但只有激光才能達到它所要求的高度單色性.因此,只有在激光器誕生以后人們才實現(xiàn)了這一夢想.

(1)全息照相應(yīng)用了哪些光學(xué)知識?

(2)全息照相利用了激光的什么特性?

(3)全息照片有什么特點?

答案:
解析:

  (1)光的反射,光的干涉;

  (2)高度單色性;

  (3)要用激光照射,照片才能成像.呈現(xiàn)逼真的立體景物,從不同側(cè)面,可以看到原來物體的不同側(cè)面.照片的任一碎片上都記錄有被攝物體的全部信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年清明節(jié)小明和父親回故鄉(xiāng)祭拜祖先,看到鄉(xiāng)親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沼氣,十分好奇,通過走訪和查閱資料小明知道了沼氣是有機物質(zhì)在厭氧環(huán)境中,在一定的溫度、濕度、酸堿度的條件下,通過微生物發(fā)酵
作用,產(chǎn)生的一種可燃氣體,它的熱值甲烷的熱值大約為3×107J/m3.它的工作流程如圖所示
精英家教網(wǎng)
仔細閱讀全文并回答下面問題:
(1)沼氣屬于綠色能源,它的優(yōu)點是
 
;
(2)材料中涉及到能量轉(zhuǎn)化過程有
 
;
(3)把150kg、20℃的水加熱到70℃至少要燃燒
 
m3的沼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黎 明 的 眼 睛
端木蕻良
⑴三月清晨,把窗子推開,第一片陽光便飛到人們的全身。對著陽光帶進來的新鮮空氣,任誰都要深吸一口,說:春天來了!
⑵就這樣,春天從窗口走近了我們。
⑶但是,可不要忘記,不是從有房子那天起,我們就有窗子呢!
⑷我們的兄弟,愛斯基摩人用冰塊建筑的房子,像個白玉的鐘罩一般,是沒有什么窗子的。過去的鄂倫春兄弟們住的“神仙柱”,因為沒有屋頂,到晚上可以看到頭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無需開窗子了。
⑸最早的人類山頂洞人走下山來,不知住過多少代,才懂得造個窩兒的時候,他們也就會模仿巖洞,把地挖個半截坑,上面在搭上個頂蓬。至于窗子,就談不上了。
⑹房墻上開窗子是后來的事。隨著窗子的開鑿和擴大,人類文明的曙光也隨著擴大。
⑺窗子,自從它出現(xiàn)的那天起,它就成為了陽光的眼睛,空氣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會的紐帶。
⑻隨著時光流逝,層樓的加多,窗子也越來越多了?吹礁邔拥慕ㄖ,就會驚嘆窗子是房屋最鮮明的象征。沒有窗子的房子,幾乎也就沒法把他喚作屋子了。
⑼有誰未享受過開窗的喜悅呢?打開窗子,突然見到青山闖了進來,打開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飛來……
⑽窗子開了,用不著打招呼,新的空氣就會猛撲進來。
⑾當然,隨之而來的,也有風沙飛入屋中。還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塵,還有很難發(fā)覺的細菌,有的是出門拜訪,有的是偷偷的混了進來……
⑿從古到今多少詩人贊美過窗子,多少歌手歌唱過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過窗子……
⒀窗子的變化,是值得人們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幾乎可以說,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變化會更加多種多樣了。
⒁窗子的玻璃會隨著時鐘,自動調(diào)和射進室內(nèi)的光線,窗子會隨著明暗變換顏色,窗框上裝有循環(huán)水,它可以為居室的主人帶走很多他發(fā)覺不到的天敵,又可送進來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養(yǎng)分……
⒂有的窗子不需開合,便能做到通風透光,他還可以把你不愿聽到的聲音關(guān)到外邊,但是悅耳的琴聲,它是不會阻攔的……
⒃打開窗子吧!現(xiàn)在窗子就不光是為了迎進陽光、空氣,或者遠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綠、燕子飛來的掠影……而是迎接一個新的世紀!
1.文中寫了愛斯基摩人的冰房、鄂倫春人的“神仙柱”、山頂洞人的“半截坑”,它們的共同之處是什么?這些共同之處表明了什么?(4分)
(1)它們的共同之處是
(2)這些共同之處表明了
2.在今天,作者把窗子比作“文明的眼睛”的原因是什么?請根據(jù)文意,分點概述。(6分)
3.請根據(jù)第⑽、⑾兩段的意蘊,聯(lián)系實際,展開聯(lián)想,用簡潔的語言加以表述。(4分)
4.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窗子是人們最熟悉不過的,但作者超越習慣的思維,把窗子與社會發(fā)展、人類文明聯(lián)系起來,變習見為新知,產(chǎn)生了新鮮、獨特的魅力。
B.文章的思路清晰。全文以昨天、今天這一條時光之線索,展示了窗子和人類文明同步發(fā)展的軌跡。
C.本文首尾呼應(yīng),照應(yīng)巧妙。開頭實寫開窗迎春,結(jié)尾實中有虛,開窗“迎接一個新的世紀”。
D.本文以邏輯思維為綱,以形象化的畫面為材料,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是一篇蘊含哲理性的議論性散文。
E.  本文語言簡潔、準確,恰當?shù)剡\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形象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穿過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為我神往。
像我這般珍惜故紙的人,常常會留意典籍上、畫冊上的一些殘破紙片。這些紙片都沒頭沒腦,殘損得不象樣了。這時我總是心弦一顫:該不會又是樓蘭的碎片吧?湊近前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樓蘭出土的殘破紙片。
樓蘭,真是離我太遙遠,又太親近了。
曾經(jīng)想過,樓蘭于我來說,已不是地域上的一個名稱了,而是一種精神領(lǐng)域的烙印。一開始我不知它具體的方位,只為那種莽原氣象蒼涼氣息吸引,心想什么時候也走去看看。后來有人告知樓蘭在羅布泊附近,不由讓我倒吸了一口冷氣:天啊!行動的信念頓時萎縮了不少。倘沒有天賜的力量,是斷斷難以進入這神秘領(lǐng)地的。
我分外喜愛樓蘭的殘紙,從外觀上看,邊緣都被時光的風霜啃噬得斑駁陸離,猶如一片片洞見筋脈的黃葉。這些殘紙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漢字,古樸而稚拙。只是由于殘片,即便從內(nèi)容上細審,我也弄不清哪頁殘紙居先哪頁殘紙在后。原先,貫穿紙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細韌皮條,經(jīng)不過風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離析,這一摞摞記載樓蘭心跡的古紙本霎時如天女散花,散亂而破碎,再也無從整理。有序頓成無序,整飭變成蕪雜。一些重要的記載被風吹雨打腐爛去,一些關(guān)鍵的詞組也剝蝕風化,神秘的氣息開始飛揚,越往后越神秘莫測。我想會有一些人,面對那無盡荒漠的方位,踮起腳神往地張望。
我們完全可以在精神上還原、再現(xiàn)當年豐饒的場景啊!
兩千多年前的樓蘭,何等富庶和滋潤呀!這個美麗的綠洲王國有如豐滿而嫵媚的少婦,林木蔥蘢,水草豐茂,波光蕩漾,百鳥啁啾,真正是一片樂土。它使黃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臘文化水乳交融。樓蘭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潤飽滿的生命,也會如流星一般,在瞬間化為虛無。
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沒有完整性,它使人們也就看到一個碎片的樓蘭,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樓蘭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跡里,這時的書體,正處在隸楷若即若離的階段,那種楷有隸意、隸含楷法的駁雜膠著狀態(tài),醰醰有味品之不厭。這些墨跡和相應(yīng)時期的魏晉名流風格如隔江海。樓蘭殘紙墨跡總是那么素樸,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動人。當然,有些筆畫真的沒有寫好,讀起來直讓我皺眉頭,不像是專門訓(xùn)練過的書手所為。深目高鼻的樓蘭人,此時還沒有學(xué)會含蓄呢。有時用筆恍若馬背上揮刀,直通通地就揮了過去。這宛如在紙面上作長槍大戟格斗,咣當作響。我當然不太習慣這種表現(xiàn)方式,覺得太拋筋露骨,只是書寫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態(tài),則是我屢屢贊美的。這時的江南名士,已經(jīng)能寫得一手流暢婉轉(zhuǎn)的好字了,樓蘭人的字跡卻都處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著后人去彌補?墒俏腋械搅俗掷镄虚g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氣息。佛教進入中原,首先要途經(jīng)此地,是這里的人過早地皈依了嗎?這真是一個饒有深味的問題:有技巧的人足以達到完美,卻全然寫不出如此韻致,是心靈空間缺少了什么吧?
我覺得沒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這個也許會讓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紀初,這個具有探險血統(tǒng)的人就來到羅布泊附近的荒漠上,發(fā)現(xiàn)了遺棄千年的樓蘭遺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開?梢暂p易推想,20世紀初親近羅布泊邊緣會是何等的艱難。但是斯文赫定還是千里迢迢地趕來了。有些人有著狼狗一般敏銳的嗅覺,而且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伙、一群,只要破舊的中國哪里有寶藏浮出土面,都會把這伙子人招引過來。斯坦因不是到了敦煌,輕易就把藏經(jīng)洞的珍貴經(jīng)卷搬走了一大批嗎?華爾納則動了點科學(xué)的腦筋,發(fā)明了一種特殊的膠水,專門用來粘走那些活靈活現(xiàn)的鮮艷壁畫;還有一位叫范萊考克的德國人更絕,跑到荒無人煙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鋸,把壁畫連土鋸了下來,然后裝箱運走。
這類事情在那個時節(jié)委實太多了。如今我只能粗疏地在自己那張記事地圖上作種種顏色的記號,這里或者那里。這種登堂入室的文化搬運行徑,曾使我們蒙羞并且憤慨不已。
風沙越來越沉重地覆蓋在樓蘭遺址上,終日無絕,漫過基礎(chǔ),漫過墻堞,漫過城樓,著力剝蝕著突兀處,料想在不久,就連高聳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遺址外相將蕩然無存。一切絢麗和輝煌,在如許長的歲月中,被黃沙摧殘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樓蘭殘紙了。它們盡管是殘片,卻必將長存,就像樓蘭上空的長風和樓蘭身體上的沙丘一樣長存。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獲得樸素的色調(diào)和質(zhì)地,尤其是時日賦予了它們長存的生命力,已不懼怕世俗的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樓蘭,當然是心路歷程接近了。樓蘭在我心目中破碎萬端,和碎片的紙本一個模樣。其實,認識一個世界要達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達不到,什么都膚淺之至。
從史料的完整性要求來衡量,碎片使人憐愛不已,但它的物質(zhì)價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從審美價值上說,碎片卻具有相當強的象征性,借殘象以會意,妙在存殘之間、藏顯之外。
(選自《散文》,略有改動)
1.讀完全文,你認為文章的立意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五段說,“我分外喜愛樓蘭的殘紙”。在這里,文章重點寫了哪兩方面的內(nèi)容?(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說“是心靈空間缺少了什么吧?”根據(jù)文意,你認為缺少了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文章理解不當?shù)膬身検牵?分)(    )
A.作者面對那些古樓蘭出土的殘破紙片,讓精神穿行在歷史的長河,回顧歷史,感慨萬千,可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B.在精神漫游中,作者思到筆隨,信手點染,在那些“樓蘭的殘紙”上渲染出濃郁的歷史氛圍。
C.我們從文章中讀到的是依照時空順序著意結(jié)撰的記敘描述性文字。
D.文章蕩開一筆,提到近代史上幾個千里迢迢來中國“登堂入室”進行“文化搬運”的西方盜賊。這無疑是本文沉重的一筆。然而作者卻僅用“曾使我們蒙羞并且憤慨不已”一語輕輕帶過,實在是舉重若輕的神來之筆。
E.文章的美感來自作者自由思想的自由表達,以“精神漫游”方式在古籍殘片上營造出歷史的氛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一只木屐  
                                            冰 心
??淡金色的夕陽,像這條輪船一樣,懶洋洋地停在這一塊長方形的海上。兩邊碼頭上倉庫的灰色大門,已經(jīng)緊緊地關(guān)起了。一下午的嘈雜的人聲,已經(jīng)寂靜了下來,只有乍起的晚風,在吹卷著碼頭上零亂的草繩和塵土。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欄上,周圍是一片的空虛和沉重,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蒼茫的夜色,籠蓋了下來。
??猛抬頭,我看見在離船不遠的水面上,飄著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搖動的波浪上,搖著、搖著,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搖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我苦難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離開?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丟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腳下的朋友?你從岸上跳進海中,萬里迢迢地在船邊護送著我?
過去幾年的、在東京的苦悶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聲,紙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虛而沉重的、黑魆魆的長夜:而每一個不眠的夜晚,我都聽到嘎達嘎達的木屐聲音,一陣一陣的從我樓前走過。這聲音,踏在石子路上,清空而又堅實:它不像我從前聽過的、引人憎恨的、北京東單操場上日本軍官的軍靴聲,也不像北京飯店的大廳上日本官員、紳士的皮鞋聲。這是日本勞動人民的、風里雨里寸步不離的、清空而又堅實的聲音……
我把雙手交叉起,枕在腦后,隨著一陣一陣的屐聲,在想象中從穿著木屐的雙腳,慢慢地向上看,我看到悲哀憔悴的穿著外褂、套著白罩衣的老人、老婦的臉;我看到痛苦憤怒的穿著工褲、披著蓑衣的工人、農(nóng)民的臉;我看到憂郁彷徨的戴著四角帽、穿著短裙的青年、少女的臉……這些臉,都是我白天在街頭巷尾不斷看到的,這時都匯合了起來,從我樓前嘎達嘎達地走過。
“苦難中的朋友!在這里黑魆魆長夜,希望在哪里?你們這樣嘎達嘎達地往哪里走呢?”在失眠的輾轉(zhuǎn)反側(cè)之中,我總是這樣痛苦地想。
但是魯迅的幾句話,也常常閃光似地刺進我黑暗的心頭,“我想: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就這樣,這清空而又堅實的木屐聲音,一夜又一夜地從我的亂石嶙峋的思路上踏過;一聲又一聲、一步又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條堅實平坦的大道,把我從黑夜送到黎明!
事情過去十多年了,但是我還常常想起那日那時日本橫濱碼頭旁邊水上的那只木屐。對于我,它象征著日本勞動人民,也使我回憶起那幾年居留日本的一段生活,引起我許多復(fù)雜的情感。
從那日那時離開日本后,我又去了兩次。這時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的苦難中的朋友,也是我斗爭中的朋友了,我心中的苦樂和十幾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是,當同去的人們,珍重地帶回了些與富士山或櫻花有關(guān)的紀念品的時候,我卻收集一些小小的、引人眷戀的玩具木屐……         
    一九六二年六月八日,北京
1.開頭一段環(huán)境描寫具有什么特點?在文章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                    。
2.為什么“我心里丟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腳下的朋友”?(1)                           。(2)                                 
3.第三部分作者說“這時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苦難中的朋友,也是我斗爭中的朋友”說明日本人民已經(jīng)覺醒,開始反戰(zhàn),這在第二部分已有伏筆,請找出來!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全文以木屐為線索,貫穿始終,表現(xiàn)作者對日本人民的深厚感情。
B.此文要表現(xiàn)反戰(zhàn)的主題,卻沒有直接寫出,而是借一支木屐寫出了日本人民的苦難生活。
C.文章寫到在東京不眠的夜晚聽到嘎達嘎達的木屐聲,抒發(fā)了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D.在第二部分結(jié)尾,作者寫出了心中的希望:作者堅信,中國人民終會戰(zhàn)勝侵略者,迎來黎明 。
E.這篇文章寫得高昂壯美,寫出了日本人民由隱忍到覺醒的過程,鼓舞人們起來抗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