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時進行了如下操作: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前5cm處,燭焰高8cm,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沒有點燃且與A等長的蠟燭B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動,直到B和A的像完全重合,如圖1所示.在此實驗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取兩支等長的蠟燭目的是:
便于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便于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3)如果在圖中蠟燭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張白紙板做屏幕,則白紙板上將
沒有
沒有
(填“有”或“沒有”)蠟燭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成的是
像(選填“實”或“虛”).
(4)把與A蠟燭同樣大小的蠟燭B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B和A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平面鏡成像時:
物像大小相等
物像大小相等

(5)在確定蠟燭A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在蠟燭
A
A
(選填“A”或“B”)這一側觀察,移動玻璃板后面的蠟燭B,使它與蠟燭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以此來確定蠟燭A成像的位置,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等效替換法
等效替換法
.(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換法”).王剛同學無論怎樣移動蠟燭B,都不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
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

(6)為了使像看起來更清晰,小成最好在
較暗
較暗
的環(huán)境中進行(選填“較亮”或“較暗”);
(7)小成在B蠟燭的燭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不可能
不可能
(選填“可能”或“不可能”)被點燃;
(8)小成以5cm/s的速度勻速將A蠟燭遠離玻璃板2s時,B蠟燭應與A相距
30cm
30cm
才可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9)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點,便于
確定像的位置
確定像的位置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
2
2
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
(10)經過三次實驗,記錄的像與物對應的位置如圖2所示.為了得到更多的實驗結論,接下來小明應該進行的操作是:
將對應的像點和物點相連,判斷連線是否和鏡面垂直,測出像距和物距并進行比較
將對應的像點和物點相連,判斷連線是否和鏡面垂直,測出像距和物距并進行比較

(11)細心的小紅透過玻璃觀察蠟燭A的像時,看到在像B處的后面還有一個較模糊、與像B有部分重疊的像,出現(xiàn)兩個像的原因是
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
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
分析:(1)探究平面鏡成像實驗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體一側能看到物體的像,同時還能看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個物體,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實驗時采用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一支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點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當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時,可以確定像的位置,同時也可以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3)實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平面鏡成虛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
(4)物體放在平面鏡前,在平面鏡里能成物體的像,當與蠟燭A等大的蠟燭B和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說明物像大小相等.
(5)①點燃蠟燭A,蠟燭A在玻璃板中成像,觀察蠟燭的像時,眼睛要在蠟燭A的一側,才能通過玻璃板看到蠟燭A的像;眼睛在蠟燭B的一側不能看到蠟燭A的像,只能透過玻璃板看到蠟燭A.
②實驗時,選擇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用蠟燭B代替蠟燭A,和蠟燭A的像進行比較,便于得到物像大小關系.這種代替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③玻璃板不豎直,像的底部不在桌面上,所以怎么移動都不會與另一蠟燭重合.
(6)探究平面鏡成像實驗時,成像物體和環(huán)境的對比度越大,并且物體越亮,物體成像越清晰.
(7)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虛像實際并不存在,據(jù)此來判斷火柴是否會被點燃;
(8)利用公式s=vt可求出蠟燭A移動的距離,再根據(jù)像物等距可判斷蠟燭B應放置的位置.
(9)①采用玻璃板,實驗中既能看到蠟燭A的像,又能看到蠟燭B,便于確定其位置;
②從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xiàn)兩個像這一角度去分析此題.
(10)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物像等大、等距、連線與鏡面垂直,據(jù)此分析實驗的操作步驟.
(11)從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現(xiàn)象可知能成兩個像,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此題.
解答:解:(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在物體一側能看到物體的像,同時還能看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個物體,便于準確確定像的位置.
(2)實驗時采用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當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時,可以確定像的位置,同時也可以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3)蠟燭A在平面鏡中成像,在像的位置上用白紙承接像時,白紙上不能接到像,說明物體在平面鏡中成虛像.
(4)蠟燭B和蠟燭A相等,當蠟燭B和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說明平面鏡成像時,物像大小相等.
(5)①尋找蠟燭A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在蠟燭A一側觀察,在蠟燭B的一側不能看到蠟燭A的像.
②用蠟燭B代替蠟燭A和蠟燭A的像進行比較,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③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A蠟燭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這樣B蠟燭與A蠟燭的像就無法重合了.
(6)實驗時點燃的蠟燭比較亮,環(huán)境比較黑暗,點燃蠟燭和環(huán)境對比度比較大,蠟燭成像會更清晰.
(7)因為平面鏡成的是虛像,不是光線的實際會聚,B蠟燭也并不是真的在燃燒,因此,火柴不可能被點燃;
(8)由v=
s
t
可得,A蠟燭移動的距離s=vt=5cm/s×2s=10cm,此時A蠟燭距平面鏡的距離s′=10cm+5cm=15cm,
根據(jù)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可得:B蠟燭應與A相距15cm+15cm=30cm,這樣才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9)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因此,便于觀察確定像的位置;
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xiàn)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10)本實驗是探究驗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各對應點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和物體各對應點到平面鏡間距離相等.他們下一步應該連接像與物的對應點,判斷連線與鏡面是否垂直;通過歸納處理即可得出如下結論:物和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11)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能成兩個像,所以通過玻璃板該同學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
故答案為:(1)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便于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3)沒有;虛;
(4)物像大小相等;
(5)A;等效替換法;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
(6)較暗;
(7)不可能;
(8)30m;
(9)確定像的位置;2;
(10)將對應的像點和物點相連,判斷連線是否和鏡面垂直,測出像距和物距并進行比較.
(11)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并會根據(jù)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此類題目在近幾年中考中頻繁出現(xiàn),備受出題人青睞,其實解答此類題目往往有規(guī)律可循,牢記并緊扣平面鏡成像特點可比較容易的進行解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小紅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時進行了如下操作: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沒有點燃且與A等長的蠟燭B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動,直到B和A的像完全重合,如圖所示.在此實驗中:
(1)小紅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來完成探究活動,雖然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這是為了能確定像的
位置
位置

(2)實驗中選擇兩根完全一樣的蠟燭A和B,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
大小
大小
關系.
(3)實驗時,小紅應在
A
A
(填“A”或“B”)側觀察蠟燭A經玻璃板所成的像.
(4)當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處時,玻璃板后B處的蠟燭好像也被“點燃”了;移去B處的蠟燭,取一光屏放在B處,
發(fā)現(xiàn)光屏上并沒有出現(xiàn)蠟燭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像.
(5)小紅將蠟燭A逐漸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的大小將
不變
不變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6)實驗中,小紅只進行了一次實驗,就得到了“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的結論,這樣得出結論的做法不合理之處是
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7)細心的小紅透過玻璃觀察蠟燭A的像時,看到在像B處的后面還有一個較模糊、與像B有部分重疊的像,出現(xiàn)兩個像的原因是
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
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

(8)小紅在實驗(4)的基礎上,將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鏡,B處放一光屏,發(fā)現(xiàn)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燭焰像,則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10
10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2?東營)小紅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時進行了如下操作: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沒有點燃且與A 等長的蠟燭B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動,直到B和A的像完全重合,如右圖所示.在此實驗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取兩支等長的蠟燭目的是:
便于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便于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小紅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水平臺上,再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點燃玻璃板前的臘燭A,進行觀察,如圖所示,在此實驗中:
(1)小紅選擇玻璃板代替鏡子進行實驗的目的是
便于研究像與物的位置和大小關系
便于研究像與物的位置和大小關系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像與物
到平面鏡的距離
到平面鏡的距離
關系.
(3)選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臘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
大小
大小
關系.
(4)去掉后面的蠟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則光屏上
不能
不能
接收到蠟燭燭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像.(填“實”或“虛”)
(5)小紅將蠟燭逐漸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
不變
不變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小紅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時:
(1)應選擇
平板玻璃
平板玻璃
(選填“平板玻璃”或“平面鏡”)來進行實驗,其目的是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該實驗最好在
較黑暗
較黑暗
(填“較明亮”或“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
(2)應選取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其目的是
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3)如圖所示,小紅將點燃的蠟燭A放在鏡前,觀察到鏡后有蠟燭A的像A'.接下來的操作及達到的要求是:
移動蠟燭B,使蠟燭B與A′重合
移動蠟燭B,使蠟燭B與A′重合

(4)若在像A'位置放一塊光屏,光屏上能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答:
不能
不能
.這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選填“虛”或“實”)像.
(5)下表是小紅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
實驗次數(shù) 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cm 像到平面鏡的距離/cm
1 10 10
通過分析得出了“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對此你的評價是:
一次實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能得到科學的結論
一次實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能得到科學的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