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兩個圓柱形容器中盛有兩種不同的液體A、B,液面位置如圖所示,液體對兩個容器底的壓強相等,則   。現(xiàn)將兩個質(zhì)量相等的物體分別放入兩個容器中,靜止時一個漂浮,另一個懸。ㄒ后w均無溢出),此時兩個容器底受到液體壓強的大小關(guān)系是    
>;<.

試題分析:由圖知hA<hB,而兩種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相等,由p=ρgh可知,ρA>ρB;
因為是圓柱形容器放在水平面上,故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也可以用公式進行分析,先分析出原來容器中液體的重量關(guān)系:原來兩容器中液體產(chǎn)生的壓強相等,則FA=GA=pSA;FB=GB=pSB;
又因為SA>SB,可得GA>GB,
將兩個質(zhì)量相等的物體分別放入兩個容器中,靜止時一個漂浮,另一個懸。ㄒ后w均無溢出),則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力都等于液體的重力+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根據(jù)沉浮的條件可知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的重力,再由阿基米德原理知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即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就等于物體的重力),設兩物體重力都為G,則:;,可以得出p小于p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風箏在空中飛行利用了下列什么原理?                             (      )
A.風箏下方空氣流動速度小,空氣壓強小B.風箏下方空氣流動速度大,空氣壓強大
C.風箏上方空氣流動速度大,空氣壓強小D.風箏上方空氣流運速度小,空氣壓強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用同一壓強計探究液體壓強特點時,實驗現(xiàn)象如圖所示,此現(xiàn)象可說明( 。
A.液體壓強跟液體密度有關(guān) 
B.液體壓強跟深度有關(guān) 
C.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大小相等 
D.液體內(nèi)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3分)某同學在測量某液體密度時,將兩端開口、底部帶有閥門K的三通U形玻璃管倒置在兩個容器中,左側(cè)容器盛有密度己知的液體,右側(cè)容器盛有待測液體.先用抽氣機抽出U 形管內(nèi)部分空氣,再關(guān)閉閥門K,如圖所示.下列操作必須的是
A.應保持兩容器內(nèi)液面相平B.盡可能將管內(nèi)空氣抽出
C.用刻度尺測量h1和h2D.調(diào)節(jié)閥門K,改變h1和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在馬航MH370失聯(lián)后,由東海艦隊導彈驅(qū)逐艦“長春”艦、導彈護衛(wèi)艦“常州”艦和綜合補給艦“巢湖”艦組成的中國第17批搜救編隊參與了搜救工作.如圖所示,“長春”艦滿載時排水量為7.5×106kg,吃水深度6m.(海水的密度為1.0×103kg/m3,g取10N/kg)

(1)搜救艦隊通常采用“一”字編隊形式前行,而不是“并排”前行,為什么?
(2)滿載時,“長春”艦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3)“長春”艦底受到海水的壓強是多少?
(4)“長春”艦以36km/h的速度勻速航行6h,海水平均阻力為1.0×106N,則這一過程中軍艦所做的功至少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2014年1月12日,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yè)在中國南海海域成功實施,其下潛巡回深度達到313.5米.下潛過程中,發(fā)現(xiàn)深潛器發(fā)生越來越明顯的收縮,則深潛器受到的海水壓強和浮力的變化情況是(設海水密度不變)( 。
 
A.
壓強越來越大,浮力越來越小
B.
壓強越來越大,浮力越來越大
 
C.
壓強越來越小,浮力越來越小
D.
壓強越來越小,浮力越來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水平桌面上,有兩個相同的圓柱形容器,內(nèi)盛相等質(zhì)量的鹽水,將同一雞蛋分別放入其中,雞蛋靜止如圖所示,雞蛋在甲、乙兩杯中所受浮力分別為F1和F2,鹽水對容器底的壓強分別為p1和p2,則
A.F1=F2 p1=p2B.F1=F2 p1>p2C.F1<F2 p1=p2D.F1>F2 p1>p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游泳池水深1.8 m,離池底0.6m處水的壓強為____________Pa(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重為9.8牛的木塊靜止在水面上,木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為     牛,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為     3。若將木塊往下壓,木塊下表面所處的深度增加了0.1米,則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增加了      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