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某興趣小組探究紙錐豎直下落的運動速度,如下圖。

 (1)要測定紙錐下落的的速度,需要用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________。

 (2)在測量過程中,發(fā)現________較難測出,于是我們可采用增加測量次數或換用錐角較_____(大/。┑募堝F進行測量。


(1) 秒表   

   (2)  時間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汽車上散熱器用水作為冷卻劑,是利用了水的            較大的性質;散熱器中裝有10kg的水,在溫度升高50℃的過程中,水吸收的熱量是          J,這些熱量相當于完全燃燒          kg的天然氣放出的熱量【c=4.2×103J/(kg·℃),天然氣的熱值q=8.4×107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小朵同學用蠟燭、凸透鏡、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她首先使燭焰、凸透鏡、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1)點燃燭焰發(fā)現光屏上的成像情況如圖甲所示,她應將光屏向__    _  (上/下)調;或將燭焰向__    _  (上/下)調. 調整后開始實驗,實驗記錄的部分數據見下表:

實驗序號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質

1

20

6.7

倒立縮小實像

6.7

20

倒立放大實像

2

15

7.5

倒立縮小實像

7.5

15

3

10

10

倒立等大實像

  

分析表中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2)實驗中所用透鏡的焦距為__    _  cm;

(3)當U =7.5cm,時,光屏上所成像是        (倒立/正立)、      (放大/縮小/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            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制成的。

(4)小朵多次實驗后發(fā)現,當光屏上呈現蠟燭清晰的像時,將蠟燭和光屏位置對調,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光發(fā)生折射時,光路具有         .

(5)小朵把自己的近視眼鏡放在凸透鏡和蠟燭之間(如圖乙),發(fā)現光屏上的像變得模糊不清,應該向_____   ______透鏡方向移動光屏(靠近/遠離),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任真同學的身高是1.76______;他騎著一輛自行車正常行駛的速度為15______,他騎車時用秒表測量時間如下圖,時間為_________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少數游客在游玩時將空純凈水瓶扔在山上,這樣可能引起山林火災。這是因為當下雨時純凈水瓶裝入水后,就相當于一個       透鏡。晴天強太陽光照射它時,它對光線產生________作用,引起枯葉著火引起山林火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家用電器主要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的是(    )。

A.電飯鍋         B.電冰箱             C.電視機           D.電風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西湖公園內百花爭艷、綠樹成蔭,水面倒影如鏡、如詩似畫。從物理學角度看,“倒影如鏡”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線傳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14所示,小華用刻度尺測壽山石的長度為 cm,接著用天平測量壽山石的質量。在調節(jié)天平時,發(fā)現指針偏向如圖15甲所示,此時應將平衡螺母向 (選填“左”或“右”)端調;稱量過程中,又發(fā)現指針偏向分度盤的左側,他應在右盤_______(選填“增加”或“減小”)砝碼。天平平衡時右盤砝碼的質量、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15乙所示,那么壽山石的質量為 g;再測出它的體積為20cm3,則該壽山石的密度是 g/cm3。

甲 圖15 乙

圖14


圖1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研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將凸透鏡、蠟燭和光屏放在如圖12甲所示的光具座上進行(凸透鏡的焦距f已知):

(1)若在圖中C位置上放置光屏,則B位置上應放置         ;

(2)若燭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如圖乙所示,為使像能清晰地呈在光屏中央,應將凸透鏡向         移動(選填“上”或“下”);根據此圖的成像特點可制成______.

 (3)在乙圖情形中,像已清晰地呈在光屏中央,若在AB之間放置一個近視眼鏡,則須向____移動光屏可使屏上的像清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