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教師用試管爬升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大氣壓的存在,其做法如下:取兩個直徑相差很小的平底試管,將細管底部插入裝滿水的粗試管內(nèi),再將兩試管迅速倒置(保持豎直),會看到細試管慢慢爬進粗試管里,如圖所示,細試管能否在粗試管內(nèi)豎直向上爬升,取決于開始時細試管插入粗試管的深度,如果插入過淺細試管就不能自動上升.若細試管的質(zhì)量為15g、底面積S=1cm2 , 大氣壓強為一個標準大氣壓,則細試管開始插入的深度h0至少為多少cm,細管向上爬升

A. 10 B. 15 C. 20 D. 25

【答案】B

【解析】解答:細試管的重力為:G=mg=0.015kg×10N/kg=0.15N;細試管受力情況如圖所示:

細管剛好能“爬升”時,細試管受力平衡,則F0=G+F,細試管受到水的壓強:p=p0ρ0gh0,

細試管受到水的壓力:F=pS=(p0ρ0gh0)S,所以p0S=G+(p0ρ0gh0)S,解得:h0=Gρ0gS=0.15N×1.0×103kg/m3×10N/kg×1×104m2=0.15m=15cm,故B正確。

故選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木塊豎立在小車上,隨小車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不考慮空氣阻力).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木塊沒有受到小車對它的摩擦力

B. 小車運動速度越大,其慣性也越大

C. 木塊對小車的壓力與小車對木塊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 當小車受到阻力而停下時,如果木塊與小車接觸面粗糙,木塊將向左傾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C919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噴氣客機,它的機身和機翼均采用了極輕的高強度碳纖維材料,“極輕”指的是這種材料的_____小;飛機飛行時獲得的升力是應用流體流速大的地方_____小的原理;飛機與控制中心是通過_____(填“超聲波”或“電磁波”)進行聯(lián)絡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北方的冬天,汽車駕駛員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為汽車冷卻系統(tǒng)中的冷卻液,這是因為這種混合液具有( 。

A. 較低的沸點 B. 較低的熔點 C. 較大的比熱 D. 較小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農(nóng)村廣泛使用塑料地膜種菜。來自太陽的熱量主要通過__________的方式傳遞進去,以提高土壤的溫度,同時,由于薄膜隔開地膜上下的空氣,所以防止了熱量以_________方式的散失。(以上兩空均選填“熱傳導”、“對流”或“熱輻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比較兩種液體的吸熱能力,小軍用圖1中兩個相同的裝置做實驗,實驗器材還有天平和鐘表.收集的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

(1)某時刻溫度計的示數(shù)如圖2所示.此溫度值是℃.

(2)實驗中,用間接反映液體吸收熱量的多少.
(3)通過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選填“液體1”或“液體2”)的吸熱能力較強.物理上用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質(zhì)的吸熱能力.

物理量物質(zhì)

質(zhì)量/g

初始溫度/℃

加熱時間/min

最終溫度/℃

液體1

50

20

5

45

液體2

50

20

5

6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qū)2017-2018學年九年級(下)期中物理試題)如圖所示,容器中裝有水,水中有一個木塊被細線系著,已知水重200N,水深為0.5m,木塊的體積為4dm3,木塊的密度為0.6×103kg/m3,試求:

(1)水對容器底面的壓強是多少___?木塊受到的浮力是多大___?

(2)若繩子斷了,最終木塊漂浮在水面上時,所受的浮力為多大__?此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比第(1)問中的大還是小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同學沿平直路面步行,他們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甲同學比乙同學晚出發(fā)4s

B.4s﹣8s內(nèi),甲乙同學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C.0﹣8s內(nèi).甲乙兩同學運動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兩同學速度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在光屏、透鏡及燭焰的相對應位置如圖所示時,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由此判斷,他所用凸透鏡的焦距是( )

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在8cm到10cm之間

C.一定小于8cm

D.一定在10cmg到16cm之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