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在海水下20m處發(fā)掘出明代商船南澳Ⅰ號中的某青花瓷盤質(zhì)量為700g,取g=10 N/kg,海水的密度是1.03×103kg/m3。求:

(1)它在海底受到的海水壓強是多大?

(2)若它的體積是4.0×10-4 m3,則它受到海水的浮力是多少?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廣西欽州市2018年春季學期人教版八年級物理9.3大氣的壓強同步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著名的______實驗向人們顯示了大氣壓強是存在且是很大的,意大利物理學家______則首先測定了大氣壓強的值,并且得到一個標準大氣壓可以支持_____米高度的水銀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北師大版九年級物理全冊 10.5 火箭 同步練習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物體的溫度不變,它的內(nèi)能一定不變

B. 熱值大的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多

C. 物體的溫度越高,含有的熱量越多

D. 熱機是把內(nèi)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北師大版九年級物理全冊 10.5 火箭 同步練習題 題型:單選題

關于熱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汽油機頂部有噴油嘴,柴油機頂部有火花塞

B. 柴油機在吸氣沖程中,將柴油和空氣的混合氣吸入氣缸

C. 汽油機上安裝一個笨重的飛輪,是為了提高它的效率

D. 四個沖程中,做功沖程是唯一一個對外做功的沖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土橋學區(qū)2017-2018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物理試卷 題型:多選題

物體甲的密度是2.0×103 kg/m3,物體乙的密度是0.5×103 kg/m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將物體甲放入水中一定下沉水底

B. 將物體乙放入水中一定懸浮水中

C. 將質(zhì)量相等的甲、乙物體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懸浮水中

D. 將體積相等的甲、乙物體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下沉水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土橋學區(qū)2017-2018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物理試卷 題型:填空題

為了方便盲人行走,在馬路兩旁的人行道上鋪設了有凸棱的盲道,如圖所示.李剛在盲道上行走,感覺到腳有些不舒服.從物理學角度分析,這是因為:走在盲道上,腳與地面的__________減小了,從而增大了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土橋學區(qū)2017-2018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物理試卷 題型:單選題

在冬天,裝有一定水的熱水瓶過一段時間后,軟木塞不易拔出,這主要是由于( )

A. 瓶內(nèi)氣壓小于大氣壓 B. 瓶內(nèi)氣壓大于大氣壓

C. 瓶塞遇冷收縮 D. 塞子與瓶口間的摩擦力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4.2光的反射 同步測試卷 題型:實驗題

小亮用如圖裝置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

(1)圖中反射角是________度.

(2)將紙板BB向后折轉一定的角度,在B板上____(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這說明________.

(3)為了研究反射角與入射角之間的關系,實驗時應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 .

A. 沿ON前后轉動板B                                              B. 沿ON前后轉動板A

C. 改變光線OF與ON之間的夾角                             D. 改變光線EO與ON之間的夾角

(4)進行多次實驗,測量并且記錄數(shù)據(jù).同組的小東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的結論是:光反射時,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小聰認為是:光反射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認為________的結論正確,理由是________.

(5)若將一束光貼著紙板沿FO方向射到O點,光將沿圖中的OE方向射出,這說明在反射現(xiàn)象中,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5.2學習使用天平和量筒 同步測試卷 題型:實驗題

要測量一根大頭針的質(zhì)量,幾個同學分別采用下列不同的測量方法.

甲同學:把一根大頭針放在天平左盤中仔細測量,多次測量同一根大頭針的質(zhì)量,然后求平均值.

乙同學:測出100根大頭針的質(zhì)量,然后求平均值.

丙同學:將一根大頭針放在容器里測出總質(zhì)量,再減去容器質(zhì)量.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1)你認為在三個同學中,最好的是 ________同學采用的方法;

(2)選擇一個你認為不好的方法,簡單說明不好的理由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