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題目】生活中一些光現象:

陽光下樹的影子;

水面波光粼粼;

交警身上穿的警用背心在燈光照射下很亮;

站在岸邊能看到水里的魚。

其中能用光的反射知識解釋的是 (填序號)。

【答案】②③

【解析】試題分析:陽光下樹的影子是光的直線傳播;水面波光粼粼是光在水面發(fā)生了反射;交警身上穿的警用背心在燈光照射下很亮是利用光的反射;站在岸邊能看到水里的魚是光從水中折射到空氣發(fā)生的折射現象。故能利用光的反射知識解釋的是②③。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研究導體電流與電阻關系的電路圖,小明利用了阻值分別為、10Ω、15Ω、20Ω30Ω的定值電阻和變阻器進行了探究,變阻器規(guī)格是“10Ω 1A”,電源電壓45V并保持不變。

1)小明先將的電阻連入電路,當連好最后一根線時,發(fā)現電流表、電壓表指針均偏轉,且電壓表指針偏轉超出量程的一半。小明在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

; 。

2)糾正錯誤后,他閉合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到A點(A點圖中未標出)時電壓表示數為3V,讀出電流表的示數,并記錄在表格中。接著斷開開關,將10Ω的電阻接入電路,并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大阻值位置;閉合開關,移動變阻器滑片,當 時,停止調節(jié),讀出電流表示數,此時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在A點的 側(選填

3)按照小明的實驗設計,為能讀出相應的電流值,所選的定值電阻最大值為 Ω。

4)小明發(fā)現探究電流跟電阻的關系伏安法測定值電阻兩個實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關于這兩個實驗的一些說法,正確的有(答案不唯一)( )

A.兩個實驗都采用了控制變量法

B.兩個實驗運用的原理是相同的

C.前者多次測量的目的是分析多組數據,從而得出電流跟電阻的關系

D.后者多次測量的目的是取多組數據的平均值以減小誤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電熱液體蚊香器通電后其內部的發(fā)熱部件對驅蚊液加熱,過一會兒,可見其頂部有“白霧”飄出,其“白霧”是驅蚊液先的物態(tài)變化過程產生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個初中生所受的重力的大小約為( )
A.50N
B.500N
C.50kg
D.500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是小華同學探究二力平衡條件時的實驗情景.

(1)小華將系于小卡片兩對角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兩個拉力方向 ,并通過調整 來改變拉力的大。

(2)當小卡片平衡時,小華將小卡片轉過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 (能/不能)平衡.設計此實驗步驟的目的是為了探究

(3)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在圖甲所示情況下,小華下一步的操作是

(4)在探究同一問題時,小明將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同學們認為小華的實驗優(yōu)于小明的實驗,其主要原因是:

A.減少摩擦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B.小書片是比較容易獲取的才料

C.容易讓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轉

(5)小華在探究活動結束后想到物體的平衡狀態(tài)包括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那如何探究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二力平衡條件呢?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實驗方案:用彈簧測力計拉著鉤碼在 (水平方向/豎直方向/任意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觀察到 現象,可以得出結論:物體靜止時的二力平衡條件同樣適用于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把彈簧秤,秤鉤上不受力時,指針不是指在零刻度位置,而是指在0.2 N的位置上,此時用手拉彈簧秤的秤鉤,使彈簧秤的示數為4 N,則手拉彈簧的力是( )
A.4.2 N
B.4 N
C.3.8 N
D.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地面上的桌子,但沒有推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人推桌子的力小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
B.人推桌子的力等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
C.人推桌子的力和桌子的重力是平衡力
D.桌子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桌子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動物的一些器官生長非常特別,這與它們的生存方式、自然環(huán)境息息相關.例如:有“沙漠之舟”之稱的駱駝,腳掌寬而大,是為了在沙漠中行走時 對沙子的壓強;有“森林醫(yī)生”之稱的啄木鳥,嘴尖而細長,是為了捉蟲時 對樹木的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二力平衡的條件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