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4.(1)圖1向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滿.封閉管口,將玻璃管反復翻轉,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觀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和酒精的總體積小于(大于/等于/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總體積.該實驗說明組成物質的分子間存在空隙.

(2)圖2是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圖3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熱水的情況,此實驗還說明溫度越高,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越劇烈.
(3)如圖4,把一塊玻璃板用彈簧測力計拉出水面.直至完全離開水面,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先變大后變小,由此說明了分子間存在引力.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存在斥力.

分析 一切物質的分子間都存在間隙,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運動越劇烈;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解:(1)因為分子間存在著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別進入了對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變小了.
(2)圖2中,能聞到氣味,是發(fā)生了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由于熱水的溫度高,分子運動劇烈,在冷水杯和熱水杯中滴入兩滴墨水,會看到熱水中的墨水擴散的快,這表明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越劇烈;
(3)因為玻璃和水接觸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間的距離在引力作用的范圍內,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將變大;當把玻璃板拉離水面后,由于沒有了分子間的引力,故拉力變小;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是因為組成物質的分子間存在斥力.
故答案為:(1)小于;空隙;(2)擴散;無規(guī)則運動;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越劇烈;(3)變。灰;斥力.

點評 本題考查物理規(guī)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要求學生能準確的用所學理論解釋相關現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電熱器的發(fā)熱體和保險絲都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制成的,它們材料都是由電阻率大(填“大”或“小”)的合金制成的,但保險絲熔點低,電爐絲不能(能或不能)用超導材料制成,某同學在檢修一只標有額定值為“200V 800W”的電爐時,發(fā)現電爐絲斷了一小截,他用一截同種材料但較細的電爐絲,將斷了的取一截補接在原長,再接入200V的原電路中使用,那么它的實際功率將。ù笥、小于或等于)80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把一實心鐵球投入一個盛滿酒精的燒杯中,溢出32g,把小球取出后再投入一盛有水的燒杯中,溢出水的質量為(ρ酒精=0.8g/cm3)( 。
A.一定是40gB.可能32gC.可能48 gD.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光纖通信就是利用激光在光導纖維中發(fā)生反射傳遞信息,它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質量高(要求再寫出一項就行)等優(yōu)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9.如圖所示,獨輪車和車內的煤的總質量為100kg,其重力可視為作用于A點.車軸O為支點,(g取10N/kg)
(1)這獨輪車使用時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2)獨輪車和車內的煤的總重力為多少?
(3)將車把抬起時,作用在車把向上的力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9.如圖是某城市的地鐵設計方案,進站和出站的軌道都與站臺構成一個緩坡.為了充分利用能量,上坡前就關閉發(fā)動機,利用慣性沖上緩坡.已知火車進站、停站、出站的時間分別為30s、60s、30s,火車車身長300m.火車總質量為800t,火車勻速前進時受到的阻力為火車總重力的10%.

求:(1)火車從火車頭進站、停站、到火車尾出站的整個過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
(2)火車在水平勻速直線行駛時受到阻力的大。
(3)火車出站后以l08km/h速度水平勻速直線行駛時,其牽引力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在我國首次“太空授課”中,女航天員王亞平制造了一個小水球,我們看到了她在水球中的“倒影”,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倒影”不能成在光屏上
C.王亞平離水球的距離大于水球焦距的2倍
D.若王亞平離水球越遠,“倒影”會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3.如圖所示,用電線將電燈吊在天花板上,請用力的示意圖表示燈對電線的拉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如圖所示,該秒表的讀數為218.3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