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平桌面上有一個盛有水的容器,木塊用細線系住沒入水中,如圖 甲 所示。將細線剪斷,木塊最終漂浮在水面上,且2/5的體積露出水面,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兩圖中,木塊受到水的浮力之比是 5∶2
B.甲、乙兩圖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大小相等
C.甲圖中細線對木塊的拉力與木塊受到的浮力之比是 2∶5
D.甲圖中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力小于乙圖中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力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屆江蘇省蘇州市中考模擬物理卷(解析版)(一) 題型:作圖題
按照題目要求作圖:
(1)如圖(1)所示,一束光照射到玻璃面,請畫出它的折射光線的大概位置和反射光線.
(2)將圖(2)中的螺線管連入你設(shè)計的電路中(在虛線方框內(nèi)完成).要求:A.電路能改變螺線管磁性的強弱;B.使小磁針靜止時如圖所示.
(3)如圖(3)甲所示的鋼絲鉗,A是剪鋼絲處,B為手的用力點,O為轉(zhuǎn)動軸,圖乙為單側(cè)鉗柄及相連部分示意圖;請在圖(3)乙中畫出鋼絲鉗剪鋼絲時的動力臂l1和阻力F2.
(4)傳送帶上有一個物體M,重為2N,它與傳送帶一起以0.5m/s的速度在水平方向向右勻速運動,不計空氣阻力.請在圖(4)中畫出M的受力示意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屆重慶市初三下學期一診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大燒杯內(nèi)盛滿了水,輕輕放入一小球后,從燒杯內(nèi)溢出了100 g的水,則下面判定正確的是( )
A.水對燒杯底的壓強一定會增大
B.小球受到的浮力一定等于1N
C.小球的體積一定等于100cm3
D.小球質(zhì)量一定會等于10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屆新疆烏魯木齊市初三下學期第一次模擬考試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作圖題
圖中的OA是光從空氣斜射到水面,經(jīng)水面反射的一條光線,請作出它對應(yīng)的入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對應(yīng)的折射光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屆新疆烏魯木齊市初三下學期第一次模擬考試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太陽能是在太陽內(nèi)部,氫原子核發(fā)生 (選填“裂變”或“聚變”),釋放出的核能.太 陽能屬于______(選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某太陽能熱水器能使100kg的水溫度由室溫升高50℃,那么這些水吸收的熱量為___________J,這些熱量相當于完全燃燒 m3天然氣所放出的熱量[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 天然氣的熱值4.2×107J/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屆新疆烏魯木齊市初三下學期第一次模擬考試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guān)于安全用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開關(guān)安裝在電燈與零線之間
B.打雷下雨時站在大樹下避雨
C.使用三角插頭是為了防止觸電
D.使用測電筆時手不能接觸筆尾金屬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年山東省滕州市初二3月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伽利略等科學家曾做圖所示的實驗,讓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處滑下,觀察、比較小車沿不同平面的運動情況。
(1)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使小車到達平面時具有相同的 。
(2)三次實驗中,小車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最大的是 表面,這說明小車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 有關(guān)。
(3)進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絕對光滑(不受阻力)則小車會在水平面上做 運動。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定律就是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和推理得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年山東省滕州市初二3月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guān)于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直接由猜想得到的
B.直接由日常經(jīng)驗得到的
C.直接由實驗得到的
D.通過分析事實、概括、推理得出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年江蘇宜城環(huán)科園教學聯(lián)盟初二下期第一次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空氣中細小的灰塵就是分子
B.大霧中,我們看到空氣中許多極小的水珠就是一個個小分子
C.把一塊銅塊銼成極細的銅屑就是銅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們無法直接用肉眼進行觀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