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明同學(xué)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用焦距分別為f1、f2的甲、乙兩個凸透鏡進行實驗.先將點燃的蠟燭、透鏡甲和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調(diào)整后的位置如圖所示,此時在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像(圖中未標(biāo)出):再用透鏡乙替換透鏡甲,且保持蠟燭和透鏡的位置不變,將光屏向左移動再次得到燭焰清晰的像.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圖中光屏上的像是放大的B.圖中光屏上的像是縮小的
C.f1<f2D.f1>f2

分析 (1)由U>v知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保持蠟燭和透鏡的位置不變,將光屏向左移動再次得到燭焰清晰的像,像變小,像距減。

解答 解:AB、由U>v知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A錯誤,B正確;
CD、由“保持蠟燭和透鏡的位置不變,將光屏向左移動再次得到燭焰清晰的像”可知,像距減小,像變小,相當(dāng)于物距變大,但物距沒變,是焦距變小了,故f1>f2,故C錯誤,D正確.
故選BD.

點評 這道題目就是考查學(xué)生觀察凸透鏡成像實驗的掌握,根據(jù)題目提供的信息得出兩個凸透鏡的焦距的大小,是一道難題.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圖中使用的工具,屬于費力杠桿的是( 。
A.
鑷子
B.
獨輪車
C.
羊角錘
D.
銅絲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以下有關(guān)物理量的估測,符合生活實際的是( 。
A.一支2B鉛筆的長度約為18cm
B.六月份南京的平均氣溫約為50℃
C.中學(xué)生跑完50m用時約4s
D.教室內(nèi)一盞日光燈額定功率約為20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3.如圖所示,閉合開關(guān),小磁針靜止在通電螺線管正下方.在圖中虛線上用箭頭標(biāo)出磁感線方向并標(biāo)出電源的正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如圖中磁體兩極間磁感線的畫法正確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圖甲所示電路中,當(dāng)閉合開關(guān)S后,兩個電壓表指針偏轉(zhuǎn)角度相同,指針位置如圖乙所示.電阻R2兩端的電壓為1.6V,電阻R1、R2的阻值之比為4: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把兩塊厚度不計且足夠大的平面鏡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豎立在地面上,俯視圖如圖所示.當(dāng)小科站立在某個位置時,他通過平面鏡所成像的個數(shù)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個數(shù)為n,下列對小科在不同位置時,m、n值的分析,不符合實際的是( 。
A.在a點或e點時,m=1,n=0B.在b點或d點時,m=1,n=1
C.在c點時,m=2,n=2D.在f點時,m=0,n=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3.小夏同學(xué)在實驗室測量了石塊和鹽水的密度,還意猶未盡地想測量其他物體的密度,老師拿出一件圖甲所示的工藝品讓他測量.

(1)小夏發(fā)現(xiàn)工藝品不能放入量筒中,他想出了如下的測量方法: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將游碼放在標(biāo)尺左端零刻度線處,然后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②用天平測量它的質(zhì)量,天平平衡時,右盤中砝碼質(zhì)量及游碼在標(biāo)尺上的位置如圖乙所示,則它的質(zhì)量m=67.8g.
③把工藝品浸沒在裝有適量水的大燒杯中,在水面處做好記號.取出工藝品,用裝有50ml水的量筒緩慢向燒杯中加水至記號處.量筒中剩余水的體積如圖丙所示,則工藝品的密度為2.26g/cm3
④他測得的工藝品體積偏大,密度偏。
(2)小天利用已經(jīng)測出的工藝品質(zhì)量m,采用如下方法更準確的測出了工藝品的密度,請將小天的實驗步驟補充完整;
①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適量水的總質(zhì)量為m1
②將工藝品浸沒在水中,在水面處做一個記號,在取出工藝品.
③向燒杯中緩慢加水至記號處,
④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水的總質(zhì)量m2,
⑤表達式:ρ工藝品=$\frac{m{ρ}_{水}}{{m}_{2}-{m}_{1}}$(用物理量的符號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根據(jù)下列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不能達到相應(yīng)實驗?zāi)康氖牵ā 。?table class="qanwser">A.
探究燃燒需要氧氣B.
探究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C.
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影響因素D.
探究相同電阻產(chǎn)生熱量與電流的關(guān)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