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如圖的四種現(xiàn)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古鎮(zhèn)河面的倒影
B.
  水杯中折斷的筆
C.
  陽光下樹的影子
D.
  平面鏡中小狗的像

分析 (1)光在同種、均勻、透明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有小孔成像、激光準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線傳播到兩種介質(zhì)的表面上時會發(fā)生光的反射現(xiàn)象,例如水面上出現(xiàn)岸上物體的倒影、平面鏡成像、玻璃等光滑物體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線在同種不均勻介質(zhì)中傳播或者從一種介質(zhì)進入另一種介質(zhì)時,就會出現(xiàn)光的折射現(xiàn)象,例如水池底變淺、水中筷子變彎、海市蜃樓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 解:A、古鎮(zhèn)在水面的倒影,是平面鏡成像現(xiàn)象,屬于光的反射,不符合題意
B、將筆斜插入水中時,水面下的筆看起來向上偏折.這是由于筆水下的部分反射出的光線到達水面時,要發(fā)生折射而造成的.故本選項符合題意;
C、影子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不符合題意;
D、平面鏡成正立、等大的虛像,屬于光的反射原理,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 本題通過幾個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考查了對光的折射、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的理解,考查了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有關現(xiàn)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小明在只使用電暖器取暖時,發(fā)現(xiàn)電能表的示數(shù)在4h內(nèi)由甲圖變?yōu)橐覉D,電暖器的銘牌如圖丙.

(1)電暖器工作時,將電能轉化為內(nèi)能.
(2)在4h內(nèi),電暖器消耗的電能為3.8kW•h,應付電費2.09元.[電費價格按0.55元/(kW•h)計算]
(3)這個電暖器正常工作時的電流是3.64A,電阻是60.5Ω.
(4)在200V的電壓下電暖器的實際功率是661.2W.(按電阻不變計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足球運動是大家喜愛的運動,它包含有許多物理知識:踢球時腳感到疼,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踢出球后,球繼續(xù)運動,這是由于慣性的原因;飛行中的球會落向地面是由于球受到重力;球在滾動過程中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能源中,全屬于二次能源的一組是( 。
A.管道煤氣、電能B.天然氣、風能C.潮汐能、地熱能D.煤、石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如圖所示,用水平拉力F拉上下表面粗糙程度各處相同的物體A,使其在水平地面上勻速運動,當物體B靜止不動時,與水平繩相連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變.關于該狀態(tà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不計繩和彈簧測力計重)(  )
A.A對B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
B.B對A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C.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B所受摩擦力與水平拉力F的合力
D.如果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N,拉力F的大小為10N,則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為8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如圖所示是小明的調(diào)光燈電路圖,他將粗細均勻的電阻絲AB通過滑片P連入電路,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6V.閉合開關S后,滑片P從最左端A滑到最右端B的過程中,小燈泡的I-U關系圖象如圖乙所示.(電阻絲AB的阻值不隨溫度變化),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電阻絲AB的阻值為6Ω
B.小燈泡的最小功率為1.5W
C.電路中的最大功率是6W
D.滑片P從最左端A滑到最右端B的過程中,電壓表示數(shù)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小楓同學所在的物理小組,想利用閃電和雷聲的時間間隔,計算閃電發(fā)生位置到他們的距離,以下是四位同學提出的不同方案,其中計算結果誤差最小的應該是(  )
A.記錄剛剛看到閃電至雷聲剛剛結束的時間,再乘以聲速
B.記錄剛剛看到閃電至剛剛聽到雷聲的時間,再乘以聲速
C.由兩位同學分別按選項A,B兩種方法測量時間,求平均值后,再乘以聲速
D.由一位同學按照選項B的方法,多測幾次對應不同閃電與雷聲的時間間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聲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下列描述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圖象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如圖所示,一束光線從水中斜射向空氣,入射光線及法線已畫出.請畫出這束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的大致傳播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