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在汽車行駛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車以20m/s的速度勻速行駛,汽車鳴笛,經(jīng)2s后,司機聽到回聲,求
(1)聽到回聲時汽車距山多遠?
(2)還要多少時間才能開到山腳下?(V=340m/s).

分析 (1)聲音傳播的距離與車行駛的距離之差為聽到回聲時車距高山距離的2倍,根據(jù)v=$\frac{s}{t}$即可求解;
(2)知道距離和車速,根據(jù)公式v=$\frac{s}{t}$即可求車行駛的時間.

解答 解:(1)由v=$\frac{s}{t}$可得,
2s內(nèi)車行駛距離:s=vt=20m/s×2s=40m,
2s內(nèi)聲音傳播的距離:s=vt=340m/s×2s=680m,
司機聽到回聲時汽車距山的距離:
s=$\frac{{s}_{聲}-{s}_{車}}{2}$=$\frac{680m-40m}{2}$=320m;
(2)由v=$\frac{s}{t}$可得,到達山腳的時間:
t′=$\frac{s}{{v}_{車}}$=$\frac{320s}{20m/s}$=16s.
答:(1)聽到回聲時汽車距山320m遠;
(2)還要16s時間才能開到山腳下.

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的是學(xué)生對速度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弄清楚距離關(guān)系是解決此題的關(guān)鍵.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超聲波的頻率大于20000 Hz,次聲波的頻率小于20 Hz.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如圖所示,是“比較不同物質(zhì)的吸熱能力”的實驗裝置.左右兩圖中,杯內(nèi)分別裝有質(zhì)量和初溫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其余都相同.在此實驗中,我們可以用加熱時間的長短來表示物質(zhì)吸熱多少;如果將質(zhì)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加熱相同的時間,食用油升高的溫度更高.(填“食用油”或“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關(guān)于熱現(xiàn)象,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的機械能和物體的內(nèi)能是同種形式的能,都與物體的機械運動和分子熱運動以及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情況有關(guān)
B.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C.鐵絲很難被拉斷,說明分子之間只存在引力
D.擴散現(xiàn)象只能說明分子是運動的,不能說明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光的世界豐富多彩,光學(xué)器件在我們的生活、學(xué)習(xí)中有著廣泛應(yīng)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近視眼鏡利用了凹透鏡對光線的匯聚作用
B.照相時,被照者應(yīng)站在距鏡頭二倍焦距內(nèi)
C.借助放大鏡看地圖時,地圖到放大鏡的距離應(yīng)大于一倍焦距
D.陽光通過凸透鏡可以點燃紙屑,是利用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如圖所示,某人靜躺在椅子上,椅子的靠背與水平面之間有固定傾斜角θ.若此人所受重力為G,則椅子各部分對他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為( 。
A.GB.GsinθC.GcosθD.Gtan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在揚聲器紙盆內(nèi)放些碎泡沫,當(dāng)揚聲器發(fā)聲時出現(xiàn)如下1圖所示的現(xiàn)象,這現(xiàn)象說明了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發(fā)生的;如2圖所示,用硬紙片在鋼鋸齒上滑動,滑動速度越大,硬紙片振動的頻率越大,發(fā)出聲音的音調(diào)越高;如3圖示,將一只小電鈴放在玻璃鐘罩內(nèi),接通電源,可清楚地聽到鈴聲.用抽氣機逐漸抽去玻璃鐘罩內(nèi)的空氣,鈴聲逐漸降低,這個實驗說明了聲音需要介質(zhì)傳播;如4圖示,用一只手將鋼鋸條壓在桌沿上(也可用塑料尺代替),另一只手輕撥鋸條一端,聽其響度;再用力撥動鋸條,這時鋸條的振幅變大,聽其響度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物理知識滲透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的警示語中涉及到慣性知識的是( 。
A.電視屏幕上出現(xiàn)“夜深了,請關(guān)小聲音”
B.汽車的尾部標有“保持車距”
C.商場走廊過道標有“小心碰頭”
D.景區(qū)水池邊立有“水深危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一個滑輪組經(jīng)改進后提高了效率,把同一物體勻速升高相同的高度,那么,改進后與改進前相比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做的有用功增加了B.做的額外功減少了
C.做的總功減少了D.加在繩子末端的拉力一定改變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