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產(chǎn)類型由傳統(tǒng)型向過渡型開始轉(zhuǎn)變的標志是
[ ]
A.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基本不變
B.死亡率和出生率進一步下降
C.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不變
D.出生率、死亡率同時上升
人口再生產(chǎn)類型從“原始型”轉(zhuǎn)變?yōu)椤皞鹘y(tǒng)型”,死亡率雖然已有了一定的下降,但完成這種下降的時間較長,下降的幅度也并不很大。所以人們在研究人口再生產(chǎn)類型轉(zhuǎn)變時,往往從死亡率出現(xiàn)明顯下降開始,而死亡率的這種明顯下降發(fā)生在由“傳統(tǒng)型”向“過渡型”的轉(zhuǎn)變過程中。傳統(tǒng)型的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較低的自然增長率,過渡型的基本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從傳統(tǒng)型向過渡型的轉(zhuǎn)變過程中決不會出現(xiàn)出生率上升或死亡率上升的情況。 |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06年8月11日,清華大學(xué)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在北京《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口與經(jīng)濟發(fā)展》新書發(fā)布會上表示,一味減少人口數(shù)量規(guī)模不一定是好事,中國應(yīng)適當適時調(diào)整人口政策。
材料二
材料三 2000年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分別由1970年的3.343%和2.585%下降到1999年的1.523%和0.877%;我國育齡婦女初次平均生育年齡從1970年的20.8歲上升到1999年的23.57歲。2004年末全國總?cè)丝跒?29988萬人。全年全國出生人口1593萬人,出生率為1.299%;死亡人口823萬人,死亡率為0.642%;全年凈增人口761萬人,65歲及以上的人口9857萬人,占總?cè)丝诘?.6%。
(1)由材料判斷,我國目前人口再生產(chǎn)類型為____________,面臨的人口問題主要是____________。
(2)分析我國育齡婦女初次生育年齡的變化與我國人口數(shù)量的關(guān)系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4年我國人口的死亡率增加了0.02%,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4年4月15日正式實施的《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對申請生育二胎的標準有所松動,但上海市并沒出現(xiàn)申請“生二胎”的熱潮,相反,有許多獨生子女夫婦甚至有暫時不考慮生育的計劃,這說明 ( )
①上海市市民育兒的功利觀念淡化 ②上海市市民無經(jīng)濟能力撫養(yǎng)更多的孩子 ③上海市進入生育年齡的獨生子女社會責(zé)任感不強 ④上海市進入生育年齡的獨生子女更多的追求事業(yè)進步,把生育計劃推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2007年為中國傳統(tǒng)豬年,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許多已婚夫婦都選擇在“金豬年”生育子女,這對我國的人口發(fā)展有何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據(jù)我國的基本國情,謀求我國合理的人口容量應(yīng)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0103 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