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中①~⑤為0°~66°34′N之間不同日期的晝長分布曲線示意圖。讀圖完成14~15題。

14.曲線由①→②→③變化的時段內(nèi),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是(  )

A.從北回歸線到赤道                                   B.從赤道到南回歸線

C.從南回歸線到赤道                                   D.從赤道到北回歸線

15.曲線由⑤→④→③變化的時段內(nè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北半球晝長夜短,且晝逐漸縮短

B.北半球晝短夜長,且晝逐漸增長

C.南半球晝長夜短,且夜逐漸縮短

D.南半球晝短夜長,且夜逐漸增長

答案:14.C 15.A

解析:上圖中顯示北半球0°~66°34′N的晝長情況為:①②時期晝長小于12小時,③等于12小時,④⑤大于12小時;則曲線由①→②→③變化的時段內(nèi),晝長小于12小時但逐漸變長,說明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且向北運動。曲線由⑤→④→③變化的時段內(nèi),晝長大于12小時,但逐漸變短。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圖中的中心點為極點,陰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且晨昏線與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恰好吻合。讀圖回答下面試題

1.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A.0°70°E  B.23°26′N  20°W

C.0°110°W  D.23°26′S  100°E

2.若地球公轉(zhuǎn)速度處于一年中逐漸加快的階段,則此時北京時間為

A.3月21日15時20分  B.3月21日8時40分

C.9月23日15時20分  D.9月23日8時4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圖中,陰影部分為黑夜,∠α=23°26′,完成:

此時,國際標準時為

A.6月22日0時  B.12月22日6時  C.6月22日12時  D.12月22日8時

在α由圖示狀態(tài)縮小為 0°的時段內(nèi)

A.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出現(xiàn)梅雨  B.東北山區(qū)河流進入主汛期

C.華北平原開始播種小麥  D.東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qū)可能出現(xiàn)低溫凍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圖中,陰影部分為夜半球。讀圖回答各題。

M地位地N地的  

    A.東北     B.東南

    C.正北 D.正南

北京時間為      

    A.02:00        B.06:00

    C.15:00        D.18:00

P地晝長為      

    A.6小時        B.8小時

    C.16小時       D.18小時

M地正午太陽高度為

    A.0°      B.20°

    C.40°    D.7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重慶一中2010級高三下學期考前模擬文綜地理 題型:選擇題

下圖中AB、CD為兩條緯線,B、C、E位于同一經(jīng)線上,A、E、D三點的太陽高度為0°,A和E的時差與E和D的時差之比為2:1。讀圖后,完成。

1.若E點地方時為5 時,則

A.A點比C點的晝長差不可能達12小時     

B.B點不可出現(xiàn)極晝

C.C點白晝不少于9小時                       

D.D點一定晝短夜長

2.若D、E之間的時差為4小時,則

A.E點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            

B.C點剛好出現(xiàn)極晝或極夜 

C.B點比A點早日出或早日落8小時  

D.B點與D點的晝長或夜長均相差12小時

3.當A點的太陽高度達一天中最大值,此時北京時間為15時整,6小時后D點將迎來日出,則

A.C點與E點的晝長之比為3:2        B.E點與C點的正午太陽高度之比小于1

C.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圍之比為4:1     D.AED的經(jīng)度范圍與全球經(jīng)度之比為5: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年黑龍江省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下圖中的中心點為極點,陰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且晨昏線與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恰好重合,回答下列各題。

1.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A.23°26′N,20°W    B.0°,70°E

C.0°,110°W          D.23°26′S,100°E

2.若地球公轉(zhuǎn)速度處于一年中逐漸加快的階段,則此時北京時間為:

A.3月21日15時20分     B.3月21日8時40分

C.9月23日15時20分     D.9月23日8時4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