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氣的受熱過程圖”(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在圖中恰當(dāng)位置標(biāo)注下列概念的序號。

①太陽輻射;②地面輻射;③大氣逆輻射;④地面吸收太陽輻射;⑤大氣吸收太陽輻射;⑥大氣吸收地面輻射。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地球大氣對太陽輻射幾乎是透明的

B.地球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是隔熱層

C.太陽輻射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

D.大氣輻射與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與太陽輻射的方向相同

(3)大氣的溫室效應(yīng)對地球氣溫產(chǎn)生的影響,一是提高了夜間的________,二是使地球表面________提高到15℃。

(4)說明地面的熱量收支情況:收入有________、________,支出主要有________。

答案:略
解析:

1)圖略(2A、B3)最低氣溫;平均氣溫(4)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

剖析:本題主要考查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受熱過程主要表現(xiàn)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太陽輻射到達(dá)地面后,由于地面的溫度比太陽低得多,所以地面輻射的波長比太陽輻射長得多,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紅外線部分,相對太陽輻射來說,為長波輻射。對流層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紅外線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qiáng),因此絕大部分地面輻射的熱量被大氣吸收,使大氣增溫,所以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放出紅外線長波輻射,除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和地面輻射相反,故稱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又把大部分熱量還給地面,補(bǔ)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綜上所述,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溫;大氣對地面輻射卻是隔熱層,把地面輻射放出的熱量絕大部分截留在大氣中,并通過大氣逆輻射又將熱量還給地面。人們把大氣的這種作用,稱為大氣保溫效應(yīng)。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使地球的溫差變小,平均溫度變高,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環(huán)境。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xué)年安徽省淮北一中高一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讀大氣的受熱過程圖,回答題

【小題1】圖中A、B、C三個箭頭所表示的輻射依次是
A.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太陽輻射
B.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
C.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太陽輻射
D.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
【小題2】表示大氣補(bǔ)償?shù)孛孑椛錈崃康募^是

A.AB.BC.CD.D
【小題3】圖示箭頭中,代表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熱源的是
A.AB.B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xué)年四川省中江縣龍臺中學(xué)高一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讀大氣的受熱過程示意圖,回答問題:

【小題1】圖中A、B、C三個箭頭所表示的輻射依次是:
A.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
B.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太陽輻射
C.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
D.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太陽輻射
【小題2】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是:

A.大氣逆輻射B.大氣輻射C.太陽輻射D.地面輻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5屆安徽省高一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讀大氣的受熱過程圖,回答題

1.圖中A、B、C三個箭頭所表示的輻射依次是

A.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太陽輻射

B.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

C.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太陽輻射

D.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

2.表示大氣補(bǔ)償?shù)孛孑椛錈崃康募^是

A.A                B.B                C.C                D.D

3.圖示箭頭中,代表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熱源的是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5屆四川省高一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讀大氣的受熱過程示意圖,回答問題:

1.圖中A、B、C三個箭頭所表示的輻射依次是:

A.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

B.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太陽輻射

C.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

D.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太陽輻射

2.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是:

A.大氣逆輻射 B.大氣輻射 C.太陽輻射 D.地面輻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