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1.資料顯示:“氨氣可在純氧中安靜燃燒…”.某校化學小組學生設計(圖中鐵夾等夾持裝置已略去)進行氨氣與氧氣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實驗.

(1)用裝置A制取純凈、干燥的氨氣,大試管內碳酸鹽的化學式是(NH42CO3或NH4HCO3;堿石灰的作用是吸收CO2和H2O,得到純凈的NH3
(2)將產生的氨氣與過量的氧氣通到裝置B(催化劑為鉑石棉)中,用酒精噴燈加熱:氨催化氧化的化學方程式是4NH3+5O2$?_{△}^{催化劑}$4NO+6H2O.
(3)將過量的氧氣與A產生的氨氣分別從a、b兩管進氣口通入到裝置C中,并在b管上端點燃氨氣:
①兩氣體通入的先后順序是先通入O2,后通入NH3;其理由是若先通入NH3,NH3在空氣中不能點燃,NH3逸出會造成污染.
②氨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4NH3+3O2$\frac{\underline{\;點燃\;}}{\;}$2N2+6H2O.

分析 碳酸銨或者碳酸氫銨不穩(wěn)定受熱分解生成氨氣、二氧化碳和水,用堿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剩余氣體為氨氣,氨氣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1)銨鹽不穩(wěn)定,受熱分解產生氨氣,根據裝置圖可知是用碳酸鹽反應制取氨氣;碳酸銨者或碳酸氫銨不穩(wěn)定受熱分解生成氨氣、二氧化碳和水,用堿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剩余氣體為氨氣;
(2)氨氣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依據氧化還原反應得失電子守恒、原子個數守恒配平書寫方程式;
(3)NH3在空氣中不能點燃,NH3逸出會造成污染,所以應該先通入氧氣,氨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氮氣和水.

解答 解:(1)銨鹽不穩(wěn)定,受熱分解產生氨氣,根據裝置圖可知是用碳酸鹽反應制取氨氣,則應該是碳酸銨或碳酸氫銨,所以用裝置A制取純凈、干燥的氨氣,大試管內碳酸鹽的化學式是(NH42CO3或NH4HCO3;(NH42CO3或NH4HCO3加熱發(fā)生分解反應產生氨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要證明氨氣可以燃燒,要將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除去,但不能與氨氣發(fā)生反應,利用堿石灰就可以吸收CO2和H2O,得到純凈的NH3;
故答案為:(NH42CO3或NH4HCO3; 吸收CO2和H2O,得到純凈的NH3
(2)將產生的氨氣與過量的氧氣通到裝置B(催化劑為鉑石棉)中,用酒精噴燈加熱:氨在催化劑存在時被氧化產生NO和水,根據電子守恒及原子守恒,可得氨氣催化氧化的化學方程式是4NH3+5O2$?_{△}^{催化劑}$4NO+6H2O;
故答案為:4NH3+5O2$?_{△}^{催化劑}$4NO+6H2O;
(3)①將過量的氧氣與A產生的氨氣分別從a、b兩管進氣口通入到裝置C中,并在b管上端點燃氨氣,①由于氨氣可以在純凈的氧氣中安靜的燃燒,所以應該先通入氧氣,把裝置中的空氣趕出;然后再通入氨氣;先通入氧氣,后通入氨氣的理由是若先通入NH3,NH3在空氣中不能點燃,NH3逸出會造成污染;
故答案為:先通入O2,后通入NH3;若先通入NH3,NH3在空氣中不能點燃,NH3逸出會造成污染;
②氨氣在氧氣中燃燒,反應產生氮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4NH3+3O2$\frac{\underline{\;點燃\;}}{\;}$2N2+6H2O,故答案為:4NH3+3O2$\frac{\underline{\;點燃\;}}{\;}$2N2+6H2O.

點評 本題考查了氨氣的實驗室制備和性質檢驗,明確實驗室制備氨氣原理、熟悉銨鹽、氨氣的性質即可解答,題目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有機產品Z可以由原料X經過多步反應合成得到: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X與Y互為同分異構體
B.X與Y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在光照條件下,Z中的苯環(huán)能與Cl2發(fā)生取代反應
D.Z中所有不飽和鍵均能與溴發(fā)生加成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X、Y、Z、W、Q五種元素原子序數依次增大,X為地殼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在周期表中Y與X、Z、Q相鄰,Q與X最高能層上的電子數相同,W原子核外有七種不同能級的電子,且最高能級上沒有未成對電子,W與X可形成W2X和WX兩種化合物.
回答下列問題:
(1)X能與原子序數最小的元素形成原子個數比為1:1的分子,該分子的電子式為
(2)W2+的核外電子排布式為1s22s22p63s23p63d9
(3)Z單質能溶于水,水液呈黃綠色,在其中通人Y的某種氧化物,溶液顏色褪去,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原因Cl2+SO2+2H2O=2HCl+H2SO4
(4)Y、Z元素的第一電離能Y<Z(填“>”、“<”或“=”). X與地殼中含量第二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屬的晶體類型為原子晶體.
(5)已知X分別與元素碳、氮形成化合物有如下反應:
2CX(g)+X2(g)═2CX2(g)△H=-566.0kJ•mol-1
N2(g)+X2(g)═2NX(g)△H=189.5kJ•mol-1
2NX(g)+X2(g)═2NX2(g)△H=-112.97kJ•mol-1
寫出NX2與CX反應生成大氣中存在的兩種氣態(tài)物質的熱化學方程式:2NO2(g)+4CO(g)=N2(g)+4CO2(g)△H=-1208.53 kJ•mol-1
(6)Y與磷原子形成P4Y3分子,該分子中沒有π鍵,且各原子最外層均已達8電子結構,則一個P4Y3分子中含有的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的個數分別為6個、3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9.某小組設計如圖裝置(部分夾持裝置已略去),以探究潮濕的Cl2與Na2CO3反應得到固體物質的成分.

(1)A中制取Cl2的離子方程式4H++2Cl-+MnO2$\frac{\underline{\;\;△\;\;}}{\;}$Mn2++Cl2↑+2H2O.
(2)通入一定量潮濕的Cl2反應后,經檢測,D中只有Cl2O一種氣體,C中只含一種氯鹽外,同時含有NaHCO3等,某同學對C中所得固體殘渣的成分進行探究.
①提出合理假設.
假設1:存在兩種成分:NaHCO3和NaCl;
假設2:存在三種成分:NaHCO3和NaCl、Na2CO3
②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寫出實驗步驟以及預期現象和結論.
限選實驗試劑和儀器:蒸餾水、稀HNO3、BaCl2溶液、澄清石灰水、AgNO3溶液、試管、小燒杯.
實驗步驟預期現象和結論
步驟1:取C中的少量固體樣品于試管中,滴加足量蒸餾水
至固體溶解,然后將所得溶液分別置于A、B試管中.
 步驟2:向A試管中滴加適量BaCl2溶液.a.若無明顯現象,證明固體中不含Na2CO3
b.若溶液變渾濁,證明固體中含Na2CO3
步驟3:向B試管中滴加過量的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溶液變渾濁,證明固體中含有NaCl
(3)已知C中有0.1mol Cl2參加反應.若假設一成立,可推知C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l2+H2O+2Na2CO3═2NaHCO3+2NaCl+Cl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6.如圖中,A是氯氣的發(fā)生裝置,B、C是凈化氣體的裝置,B裝置中裝有飽和食鹽水,D中裝鐵絲網;反應后E的底部有棕色固體聚集;F是吸收多余氣體的裝置.

(1)上述裝置中有一處錯誤,請指出是B處(用字母表示).
(2)B裝置的作用是除去氯氣中的氯化氫,C裝置中需要加入濃硫酸.
(3)寫出A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寫出D 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Fe+3Cl2$\frac{\underline{\;點燃\;}}{\;}$2FeCl3
(4)如果A中產生氯氣3.36L(標準狀況),請計算:被氧化的HCl的物質的量0.3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6.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將一定濃度Na2CO3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得到藍色沉淀.
甲同學認為沉淀可能是CuCO3;乙同學認為沉淀可能是Cu(OH)2;丙同學認為沉淀可能是CuCO3和Cu(OH)2的混合物(查閱資料知:CuCO3和Cu(OH)2均不帶結晶水)
Ⅰ.(1)按照甲同學的觀點,發(fā)生反應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為CO32-+Cu2+=CuCO3↓;
(2)在探究沉淀成分前,須將沉淀從溶液中通過過濾、洗滌、干燥等步驟分離并凈化.
Ⅱ.請用如圖1所示裝置,選擇必要的試劑,定性探究生成物的成分是何種成分.

(3)B中試劑為無水硫酸銅固體.
(4)能證明生成物中有CuCO3的實驗現象是裝置C裝置C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Ⅲ.若CuCO3和Cu(OH)2兩者都有,還可利用如圖2裝置通過實驗測定其組成.
(5)各裝置連接順序為 e→f→a→b→d→c→g→h→j.(填字母序號)
(6)裝置C中堿石灰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H2O蒸汽和CO2,實驗開始和結束時都要通入足量的空氣,請說明結束時通入足量空氣的作用是結束時通入處理過的空氣可以將裝置中滯留的H2O 蒸汽和CO2趕出
(7)若沉淀樣品的質量為m克,裝置B質量增加了n克,則樣品中CuCO3的質量分數為1-$\frac{49n}{9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3.實驗室常利用甲醛法測定(NH42SO4樣品中氮的質量分數,其反應原理為:4NH4++6HCHO═3H++6H2O+(CH26N4H+[滴定時,1mol (CH26N4H+與1mol H+相當],然后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反應生成的酸.某興趣小組用甲醛法進行了如下實驗:
步驟I:稱取樣品1.500g.
步驟Ⅱ:將樣品溶解后,完全轉移到250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搖勻.
步驟Ⅲ:移取25.00mL樣品溶液于250mL錐形瓶中,加入10mL 20%的中性甲醛溶液,搖勻、靜置5min后,加入1~2滴酚酞試液,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復2次.
(1)根據步驟Ⅲ填空:
①堿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滌后,直接加入NaOH標準溶液進行滴定,則測得樣品中氮的質量分數偏高(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②錐形瓶用蒸餾水洗滌后,水未倒盡,則滴定時用去NaOH標準溶液的體積無影響(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③滴定時邊滴邊搖動錐形瓶,眼睛應觀察B;
A.滴定管內液面的變化    B.錐形瓶內溶液顏色的變化
④滴定達到終點時,酚酞指示劑由無色變?yōu)榉奂t(或淺紅)色;
(2)滴定結果如表所示:
滴定次數待測溶液的體積/mL標準溶液的體積
滴定前刻度/mL滴定后刻度/mL
125.001.0221.03
225.002.0021.99
325.000.2020.20
若NaOH標準溶液的濃度為0.1010mol•L-1,則該樣品中氮的質量分數為18.8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20.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

(1)A裝置的分液漏斗里盛裝濃鹽酸,燒瓶里固體為重鉻酸鉀(K2Cr2O7),還原產物是CrCl3,寫出A中離子方程式:Cr2O72-+14H++6Cl-═2Cr3++3Cl2↑+7H2O.
(2)本實驗目的是制備氯氣并探究氯氣等物質的相關性質,B裝置有幾個作用,分別是除去氯氣中的氯化氫、作安全瓶,檢測實驗過程中裝置是否堵塞.拆去a導管的后果可能是濃鹽酸不能順利滴入燒瓶.
(3)裝置C的功能是探究有氧化性的物質是否一定有漂白性,下列最佳試劑組合是②.
濕潤的紅紙條干燥的紅紙條干燥的紅紙條濕潤的紅紙條
堿石灰濃硫酸硅膠氯化鈉
濕潤的紅紙條干燥的紅紙條干燥的白紙條干燥的紅紙條
(4)證明溴的非金屬性比碘強的實驗操作和現象是實驗完畢,打開活塞b,使少量液體流入錐形瓶,關閉活塞,振蕩錐形瓶,下層液體呈紫紅色.
(5)D裝置進行實驗時存在明顯不足,它是沒有排除氯氣對溴單質與KI反應的干擾,合適的溶液X是①④⑥ (從①氫氧化鈉溶液②亞硫酸鈉溶液③亞硫酸氫鈉溶液④氯化亞鐵溶液⑤硫氫化鈉溶液⑥碳酸氫鈉溶液中選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某同學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質的遞變規(guī)律,設計了如下系列實驗.
Ⅰ.(1)將鈉、鉀、鎂、鋁各1mol分別投入到足量的同濃度的鹽酸中,試預測實驗結果:鉀與鹽酸反應最劇烈,鋁與鹽酸反應的速度最慢;鋁與鹽酸反應產生的氣體最多.
(2)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氣出現黃色渾濁,可證明Cl的非金屬性比S強,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S2-+Cl2═S↓+2Cl-
Ⅱ.利用如圖裝置可驗證同主族元素非金屬性的變化規(guī)律
(3)若要證明非金屬性:Cl>I,則A中加濃鹽酸,B中加KMnO4(KMnO4與濃鹽酸常溫下反應生成氯氣),C中加淀粉碘化鉀混合溶液,觀察到C中溶液變藍的現象,即可證明.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觀點考慮,此裝置缺少尾氣處理裝置,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氣.
(4)若要證明非金屬性:C>Si,則在A中加鹽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觀察到C中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現象,即可證明.但有的同學認為鹽酸具有揮發(fā)性,可進入C中干擾試驗,應在兩裝置間添加裝有飽和NaHCO3溶液的洗氣瓶除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