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我國是個鋼鐵大國,鋼鐵產量為世界第一,高爐煉鐵是最為普遍的煉鐵方法。
I.已知:2CO(g)+O2(g)=2CO2(g)△H=-566kJ/mol
2Fe(s)+3/2O2(g)=Fe2O3(s) △H=-825.5 kJ/mol
則反應:Fe2O3(s)+3CO(g)2Fe(s)+3CO2(g) △H= kJ/mol。
II.反應1/3Fe2O3(s)+CO(g)2/3Fe(s)+CO2(g)在1000℃的平衡常數(shù)等于4.0。在一個容積為10L的密閉容器中,1000℃時加入Fe、Fe2O3、CO、CO2各1.0mol,反應經過l0min后達到平衡。
(1)CO的平衡轉化率= _____________。
(2)欲提高CO的平衡轉化率,促進Fe2O3的轉化,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a.提高反應溫度 b.增大反應體系的壓強
c.選取合適的催化劑 d.及時吸收或移出部分CO2
e.粉碎礦石,使其與平衡混合氣體充分接觸
III.高爐煉鐵產生的廢氣中的CO可進行回收,使其在一定條件下和H2反應制備甲醇:CO(g)+ 2H2(g)CH3OH(g)。請根據(jù)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從反應開始到平衡,用H2濃度變化表示平均反應速率v(H2)=________。
(2)若在一體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充入l molCO、2molH2和1molCH3OH,達到平衡吋測得混合氣體的密度是同溫同壓下起始的1.6倍,則該反應向________(填“正”、“逆”)反應方向移動。
(3)以甲烷為燃料的新型電池,其成本大大低于以氫氣為燃料的傳統(tǒng)燃料電池,目前得到廣泛的研究,如圖是目前研究較多的一類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工作原理示意圖;卮鹣铝袉栴}:
1)B極上的電極反應式為 。
2)若用該燃料電池做電源,用石墨做電極電解硫酸銅溶液,當陽極收集到11.2L(標準狀況)氣體時,消耗甲烷的體積為 L(標準狀況下)。
【答案】
(1)-23.5 (2)60% (3)d (4)0.15mol/(L.min) (5)正 (各3分)
(6)CH4-8e-+402-=CO2+2H2O (7)5.6
【解析】I.已知:①2CO(g)+O2(g)=2CO2(g)△H=-566kJ/mol
②2Fe(s)+3/2O2(g)=Fe2O3(s) △H=-825.5 kJ/mol
則根據(jù)蓋斯定律可知①×3/2-②即可得到反應:Fe2O3(s)+3CO(g)2Fe(s)+3CO2(g)的反應熱△H=-23.5kJ/mol。
II.(1)設CO的轉化濃度為x,則
Fe2O3(s)+ CO(g) Fe(s)+ CO2(g)
初始濃度(molL1) 0.1 0.1
轉化濃度(molL1) x x
平衡濃度(molL1) 0.1—x 0.1+x
根據(jù)平衡常數(shù)可得:(0.1+x)/(0.1—x)=4,解得x=0.06molL1,則CO的平衡轉化率60%。
(2)a.正反應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進行,轉化率降低,a錯誤;b.反應前后體積不變,增大反應體系的壓強平衡不移動,轉化率不變,b錯誤;c.催化劑不能改變平衡狀態(tài),則選取合適的催化劑不能改變轉化率,c錯誤;d.及時吸收或移出部分CO2,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轉化率增大,d正確;e.粉碎礦石,使其與平衡混合氣體充分接觸可以加快反應速率,但不能影響平衡狀態(tài),轉化率不變,e錯誤,答案選d。
III.(1)根據(jù)圖像可知反應進行到10min時達到平衡狀態(tài),生成甲醇的濃度是0.75mol/L,則根據(jù)方程式可知消耗氫氣的濃度是1.5mol/L,所以用氫氣表示的反應速率為1.5mol/L÷10min=0.15mol/(Lmin)。
(2)反應前l(fā) molCO、2molH2和1molCH3OH的平均摩爾質量為(1mol×28g/mol+2mol×2g/mol+1mol×32g/mol)÷4mol=16g/mol,達到平衡吋測得混合氣體的密度是同溫同壓下起始的1.6倍,則平衡時平均摩爾質量為29g/mol×1.6=46.4g/mol,說明反應向平均摩爾質量增大的方向即正反應方向移動。
(3)B電極通入甲烷轉化為CO2,這說明甲烷被氧化發(fā)生氧化反應,則B電極是負極,電極反應式為CH4+4O2﹣﹣8e﹣=CO2+2H2O;
(4)惰性電極電解硫酸銅溶液陽極氫氧根放電,當陽極收集到11.2L(標準狀況)氣體,即0.5mol氧氣時轉移0.5mol×4=2mol電子。1分子甲烷失去8個電子,則根據(jù)得失守恒可知消耗甲烷是2mol÷8=0.25mol,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0.25mol×22.4L/mol=5.6L。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鈉和鉀的合金可用于快中子反應堆作熱交換劑
B. 可用超純硅制造的單晶硅來制芯片
C. 可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全降解塑料
D. 氯氣有毒,不能用于藥物的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現(xiàn)有如下A、B兩反應:
A: 2NaOH+H2SO4=Na2SO4+2H2O;B:Zn+H2SO4=ZnSO4+H2↑
則A、B反應能設計成為原電池的是____(填“A”或“B”)。
(2)某原電池示意圖如圖1,則該電池負極電極的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
(3)若該電池反應過程中共有0.3mol電子發(fā)生轉移,則生成的氣體體積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是_____L。
(4)為了研究Fe與稀H2SO4反應的速率,某同學通過如圖2實驗裝置測定反應中生成的H2體積,繪制了如圖3所示的曲線,在該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錐形瓶溫度升高。請回答以下問題。
在0~tl、tl~t2、t2~t3各個時間段里,反應速率最大的時間段是____,產生這種情況可能的原因是_____;該實驗過程中收集到氣體最多的是在______時間內。
(5)為了減緩該反應的速率,你認為可行的方法是________。
A.向H2SO4溶液中加蒸餾水 B.將Fe片改成Fe粉
C.向H2SO4溶液中加Na2SO4溶液 D.向H2SO4溶液中滴入幾滴Cu(NO3)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裝置應用于實驗室制氯氣并回收氯化錳的實驗,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用裝置甲制取氯氣
B.用裝置乙除去氯氣中的少量氯化氫
C.用裝置丙分離二氧化錳和氯化錳溶液
D.用裝置丁蒸干氯化錳溶液制MnCl2·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SO2能使FeCl3,KMnO4水溶液褪色
B.可以用澄清石灰水鑒別SO2和CO2
C.硫粉在過量的純氧中燃燒可以生成SO3
D.少量SO2通過濃的CaCl2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生欲通過實驗判斷A、B、C三塊金屬的活動性,做了如下實驗并得結論:當A與B組成原電池時,A 為電池的正極;當B與C組成原電池時,電流方向為由B到C,據(jù)此可知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順序為( )
A.A>B>C
B.A>C>B
C.C>B>A
D.B>C>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通常蔗糖和淀粉都不顯還原性
B. 可溶性銅鹽可以使蛋白質產生鹽析
C. 普通肥皂是油脂經皂化作用制得的
D. 纖維素分子是由葡萄糖單元組成的,可以表現(xiàn)出一些多元醇的性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硫鐵礦的主要成分是FeS2(鐵元素呈+2價,硫元素呈—1價)。以下是分析硫鐵礦中FeS2含量的三種方法,各方法的操作流程圖如下:
請同答下列問題:
(1)流程圖中操作①、②、③分別指的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
操作④、⑤用到的主要儀器是:④_________、⑤__________(每空填1~2個儀器)。
(2)判斷溶液中SO42-離子己沉淀完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學用方法Ⅲ測定試樣中Fe元素的含量,需要準確配制KMnO4標準溶液,下列因素導致所配制的溶液濃度偏大的有
A.砝碼生銹 | B.定容時俯視 |
C.稱量時物質和砝碼位置反了(需要游碼) | D.容量瓶用待裝液潤 |
(4)某同學采用方法Ⅱ分析礦石中的Fe含量,發(fā)現(xiàn)測定結果總是偏高,則產生誤差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稱取礦石試樣1.60g,按方法Ⅰ分析,稱得BaSO4的質量為4.66g,假設礦石中的硫元素全部來自于FeS2,則該礦石中FeS2的質量分數(sh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取一小塊金屬鈉放在燃燒匙里加熱,下列實驗現(xiàn)象描述正確的是( )
①金屬鈉熔化 ②在空氣中燃燒,火焰為紫色 ③燃燒后得白色固體 ④燃燒時火焰為黃色 、燃燒后生成淺黃色固體物質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④⑤ D. 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