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有機化合物甲和G都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其合成路線如下:
已知:①R1—CHO+R2—CH2—CHO (R1、R2代表烴基或氫原子)
②D與A互為同系物;在相同條件下,D蒸氣相對于氫氣的密度為39。
(1)A的分子式是____,G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____。
(2)②的反應類型是____, F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______。
(3)B的核磁共振氫譜有____組峰,峰面積之比為_____________。
(4)C有多種同分異構(gòu)體,其中屬于芳香族化合物的有____種。
(5)寫出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
(6)設計實驗檢驗E中的官能團(說明實驗操作步驟、現(xiàn)象及結(jié)論)____________
(7)G的同分異構(gòu)體是一種重要的藥物中間體,其合成路線與G相似,請以為原料設計它的合成路線(其他所需原料自選,注明反應條件)________。
【答案】 C7H8 羧基 加成反應 4組峰 2:2:2:1 4 +CH3COOH+H2O 取適量E溶液于試管中,先加入過量的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加熱煮沸,出現(xiàn)磚紅色的沉淀,證明含醛基;酸化后,再加溴水或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溶液褪色,則證明含碳碳雙鍵
【解析】D與A互為同系物;在相同條件下,D蒸氣相對于氫氣的密度為39,則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78,結(jié)合Cl3CCHO與D反應生成可推出D為苯,A為苯的同系物,且經(jīng)過多步反應生成苯甲醛,故A為甲苯,甲苯在光照條件下與氯氣發(fā)生取代反應生成B為,在氫氧化鈉的水溶液中加熱發(fā)生取代反應生成C為,在銅的催化下發(fā)生氧化反應生成,與乙醛在稀氫氧化鈉溶液中加熱發(fā)生加成反應得到E為,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發(fā)生加成反應生成F為,在催化劑作用下與氧氣發(fā)生氧化反應生成G為。(1)A為甲苯,分子式是C7H8,G為,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羧基;(2)②是與三氯甲烷在堿溶液中發(fā)生加成反應生成,反應類型是加成反應, F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3)B為,的核磁共振氫譜有4組峰,峰面積之比為2:2:2:1;(4)C為,有多種同分異構(gòu)體,其中屬于芳香族化合物的有甲苯醚、對甲基苯酚、間甲基苯酚、鄰甲基苯酚共4種;(5)反應①是與乙酸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H3COOH+H2O;(6)E為,所含官能團為碳碳雙鍵和醛基,必須先檢驗醛基再檢驗碳碳雙鍵,故檢驗方法為:取適量E溶液于試管中,先加入過量的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加熱煮沸,出現(xiàn)磚紅色的沉淀,證明含醛基;酸化后,再加溴水或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溶液褪色,則證明含碳碳雙鍵;(7)G的同分異構(gòu)體是一種重要的藥物中間體,其合成路線與G相似, 與甲醛在稀氫氧化鈉溶液中加熱反應生成,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應生成,催化氧化得到,合成路線如下:
。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汽車劇烈碰撞時,安全氣囊中發(fā)生反應:10NaN3+2KNO3===K2O+5Na2O+16N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KNO3是還原劑,其中氮元素被氧化
B. 生成物中的N2是氧化產(chǎn)物,K2O是還原產(chǎn)物
C. 每轉(zhuǎn)移1 mol電子,可生成標準狀況下N2的體積為35.84 L
D. 若有65 g NaN3參加反應,則被氧化的N的物質(zhì)的量為3.2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飯店計劃將燃料從煤氣改為天然氣,灶具應作相應調(diào)整,正確的方法是( )
A.空氣和天然氣進入量都減小
B.增大空氣進入量或減小天然氣進入量
C.空氣和天然氣進入量都增大
D.增大天然氣進入量或減小空氣進入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 2NH4Cl(s)+ Ca(OH)2(s)CaCl2(s)+2NH3↑+ 2H2O,現(xiàn)將107g NH4Cl晶體和111g熟石灰混合后,充分加熱使之完全反應。求:
(1)產(chǎn)生的氨氣在標準狀況時的體積為多少?
(2)將所得氨氣全部溶于200mL水中,若所得氨水的密度為0.936 g·cm-3,則該氨水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碘對動植物的生命是極其重要的,海水里的碘化物和碘酸鹽參與大多數(shù)海生物的新陳代謝。在高級哺乳動物中,碘以碘化氨基酸的形式集中在甲狀腺內(nèi),缺乏碘會引起甲狀腺腫大。
I.現(xiàn)要從工業(yè)含碘廢液中回收碘單質(zhì)(廢液中含有H2O、油脂、I2、I)。設計如圖一所示的實驗過程:
(1)為了將含碘廢液中的I2完全轉(zhuǎn)化為I—而進入水層,向含碘廢液中加入了稍過量的A溶液,則A應該具有___________性。
(2)將在三頸燒瓶中反應完全后的溶液經(jīng)過操作②獲得碘單質(zhì),操作②包含多步操作,操作名稱分別為萃取、_____、_____,在操作②中必須用到下列所示的部分儀器或裝置,這些儀器和裝置是________________(填標號)。
(3)將操作①所得溶液放入圖二所示的三頸燒瓶中,并用鹽酸調(diào)至pH約為2,再緩慢通入適量Cl2,使其在30~40℃反應。寫出其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Cl2不能過量,因為過量的Cl2將I2氧化為IO3-,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
II.油脂的不飽和度可通過油脂與碘的加成反應測定,通常稱為油脂的碘值。碘值越大,油脂的不飽和程度越高。碘值是指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I2的克數(shù)。稱取xg某油脂,加入含ymol I2的韋氏溶液(韋氏溶液是碘值測定時使用的特殊試劑,含有CH3COOH),充分振蕩;過量的I2用cmol/L Na2S2O3標準溶液滴定(淀粉作指示劑),消耗Na2S2O3溶液V mL(滴定反應為:2Na2S2O3+I2=Na2S4O6+2NaI);卮鹣铝袉栴}:
(1)下列有關滴定的說法不正確的是________(填標號)。
A.標準Na2S2O3溶液應盛裝在堿式滴定管中
B.滴定時眼睛只要注視滴定管中溶液體積的變化
C. 滴定終點時,俯視讀數(shù),導致測定結(jié)果偏低
D.滴定到溶液由無色變藍色時應該立即停止滴定
(2)用該測定方法測定的碘值需要用相關的實驗校正,因為所測得的碘值總比實際碘值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該油脂的碘值為_____g(列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蓄電池反應為NiO2+Fe+2H2OFe(OH)2+Ni(OH)2。
(1)該蓄電池充電時,發(fā)生還原反應的物質(zhì)是 (填下列字母),放電時生成Fe(OH)2的質(zhì)量18 g,則外電路中轉(zhuǎn)移的電子數(shù)是 。
A.NiO2 B.Fe C.Fe(OH)2 D.Ni(OH)2
(2)為防止遠洋輪船的鋼鐵船體在海水中發(fā)生電化學腐蝕,通常把船體與浸在海水里的Zn塊相連,或與該蓄電池這樣的直流電源的 極(填“正”或“負”)相連。
(3)以該蓄電池做電源,用右圖所示裝置,在實驗室模擬鋁制品表面“鈍化”處理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溶液逐漸變渾濁,原因是(用相關的電極反應式和離子方程式表示)。 。
(4)精煉銅時,粗銅應與直流電源的 極(填“正”或“負”)相連,精煉過程中,電解質(zhì)溶液中c(Fe2+)、c(Zn2+)會逐漸增大而影響進一步電解,甲同學設計如下除雜方案:
已知:
沉淀物 | Fe(OH)3 | Fe(OH)2 | Cu(OH)2 | Zn(OH)2 |
開始沉淀時的pH | 2.3 | 7.5 | 5.6 | 6.2 |
完全沉淀時的pH | 3.9 | 9.7 | 6.4 | 8.0 |
則加入H2O2的目的是 ,乙同學認為應將方案中的pH調(diào)節(jié)到8,你認為此觀點 (填“正確”或“不正確”),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處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態(tài)原子
B. 原子由基態(tài)變?yōu)榧ぐl(fā)態(tài)要產(chǎn)生發(fā)射光譜
C. 同一原子中,2p能級比3p能級的軌道數(shù)少
D. 3d軌道能量小于4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反應A(g)+B(g) C(g)+D(g)的平衡常數(shù)K值與溫度的關系如表所示,830 ℃時,向一個2 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0.20 mol A和0.20 mol B,10 s時達平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溫度/℃ | 700 | 830 | 1200 |
K值 | 1.7 | 1.0 | 0.4 |
A. 達到平衡后,B的轉(zhuǎn)化率為50%
B. 增大壓強,正、逆反應速率均加快
C. 該反應為吸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
D. 反應初始至平衡,A的平均反應速率v(A)=0.005 mol·L-1·s-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